【行業】汽車產業從師夷長技到自主崛起(40頁)

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私人汽車消費被認定為“資本主義傾向”而遭到禁止,公務汽車消費嚴格按計劃生產,國內汽車工業完全依靠自主研發,在內憂外患的形勢下,全國人民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從零開始建立我國的汽車工業。1953 年 7 月,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1956 年 7 月,第一批 12 輛“解放牌”卡車從第一汽車制造廠總裝下線。之后,一汽生產了我國第一部東風牌轎車,第一輛高級轎車紅旗牌,上海汽車廠制造出鳳凰牌轎車,1964 年,鳳凰牌轎車改名為上海牌。到 1979 年,上海牌轎車共生產了一萬七千多輛,是我國公務用車和出租車的主要車型。

管理體制改革,建立轎車工業。1982 年 5 月,作為產業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經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汽車工業公司,后改組為中國汽車工業聯合會。中汽旗下成立了解放、東風、京津冀、重型、南京、上海六個聯營公司。中國汽車開始了一場趕上國際水平,改變“缺重少輕,轎車幾乎空白”局面的新戰役。同年,一汽結束了解放卡車 30 年一貫制,開發出換代新車 CA141。1987 年 5 月,由國務院委托召開的轎車發展研討會在十堰車城賓館舉行,會議提出中國應立即建立轎車工業的建議。1987 年 8 月,國務院汽車工業領導小組在北戴河開會,一汽、二汽、上海大眾被確定為發展轎車的“三大”骨干企業,中國轎車工業從此獲得準生證。

加速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放開私人汽車消費。1994 年 4 月,國務院公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這是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部行業法規,也是中國工業領域政府出臺的第一部行業法規。這部法規闡明了政策目標和發展重點、產品認證和產業組織、產業技術、投資融資、利用外資、進口管理、出口管理、國產化、消費和價格、相關工業和社會保障等各項政策,以及產業規劃與項目管理。此外,該政策對汽車合資企業做出了詳細規定,生產汽車、摩托車整車和發動機產品的中外合資、合作企業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 50%。此外還要求外國企業同一類整車產品不得在中國建立兩家以上合資合作企業。此外,對私人汽車消費也逐步放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