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以來全球的“鏈改”熱潮。在 2018 年下半年,有關“鏈改”、“幣改”的話題引起市場熱議。鏈改,即用區塊鏈技術的部分或全部原理和機制來改造傳統業務系統中的技術部分。從目前看,“鏈改”主要分為兩個方向,一是在不發行通證的基礎上實行鏈改,這類鏈改多采用聯盟鏈技術,主要尋求從技術方面提高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另一類則是通過發行通證來實現鏈改,這類鏈改多采用公有鏈技術,主要通過構建通證經濟生態來提高企業競爭力。因此,鏈改的后一種方式在未來更有開發空間,但由于發行了通證,可能會涉及相關經濟金融法規,受到的監管壓力也比較大。從實現情況看,自 2017 年起,一些創業公司已經開始將創業項目與區塊鏈技術做結合,通過“鏈改”來尋求創新和融資的需要。
區塊鏈的本質與工作原理。區塊鏈本質上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數據庫。在區塊鏈系統中,為保證數據的安全與隱私,使用數字簽名技術;對于一個分布式系統,為解決“雙重支付”問題,必須同時滿足信息公開、完整的信息記錄、保證信息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這三個條件;區塊鏈系統中使用洪水算法保證信息的全網傳播、使用區塊鏈保證數據的全面且不可篡改 、建立共識機制來保證分布式系統的一致性和可用性。在共識機制中最著名的是 POW機制,該機制通過工作量證明,該機制通過節點的算力競爭來獲取記賬的權利,并得到相應的獎勵,而這進一步激勵節點的算力競爭。
區塊鏈的演進與發展。梅蘭妮·斯萬(Melanie Swan)在《區塊鏈:新經濟藍圖及導讀》一書中提出,可以按區塊鏈應用范圍和發展階段來對區塊鏈技術進行劃分,把區塊鏈應用分為區塊鏈 1.0、2.0、3.0。區塊鏈 1.0 即可編程貨幣階段,主要是支撐虛擬貨幣應用,也就是與轉賬、匯款和數字化支付相關的密碼學貨幣應用,比特幣即為該階段的典型;區塊鏈 2.0 是可編程金融階段,支撐智能合約應用,合約是經濟、市場和金融的區塊鏈應用基石;區塊鏈 3.0 是可編程社會階段,即把超越貨幣、金融范圍的區塊鏈應用歸為區塊鏈 3.0,特別是在政府、健康、工業、文化、藝術領域的應用。目前我們處于從區塊鏈 2.0 向區塊鏈 3.0 轉變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