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區塊鏈安全白皮書-技術應用篇(70頁)

區塊鏈技術生態基本成型,網絡安全應用開始落地。區塊鏈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存儲、傳播和管理機制,通過讓用戶共同參與數據的計算和存儲,并互相驗證數據的真實性,以“去中心”和“去信任”的方式實現數據和價值的可靠轉移。近年來,區塊鏈技術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搜索指數1持續上升,成為近年來炙手可熱的新興互聯網技術之一。

區塊鏈安全問題逐漸浮出水面,引發各界安全思考。隨著區塊鏈技術在各行業領域的不斷應用,一方面,其共識機制、私鑰管理、智能合約等存在的技術局限性和面臨的安全問題逐漸顯現,區塊鏈平臺應用等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例如,2018年3月,Binance 交易所遭到網絡攻擊,造成約4.2億元的損失;2018年5月,EOS智能合約曝出嚴重安全漏洞,攻擊者可利用漏洞控制和接管其上運行的所有節點等。據統計,2011年到2018年4月,全球范圍內因區塊鏈安全事件造成的損失高達28.64億美元。

持續推進區塊鏈安全標準化,助力技術安全發展。在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區塊鏈各技術分支和應用領域發展程度不均衡,缺乏統一的概念術語、架構及測評標準,技術和機制特性給法律和監管帶來挑戰等問題在不同程度上對技術的發展應用和產業化形成了阻礙。圍繞技術架構規范、開發規范、身份認證等相關標準化、合規化問題,國際標準化組織和開源組織已開始啟動區塊鏈安全標準化工作,規范區塊鏈技術應用發展。

技術生態結構與國外基本一致,安全服務前景可期。相比于國外,我國在區塊鏈技術發展、政策引導等方面的工作起步較晚,但近幾年來,各行各業對區塊鏈關注程度較高,在充分汲取國外發展經驗的同時,積極開展自身領域與區塊鏈技術結合的探索,區塊鏈相關產業發展迅速。從數量上看,我國活躍的區塊鏈項目眾多,占亞洲地區總量的 85.5%,與全球各國相比也高居首位;從技術生態格局上看,在我國的區塊鏈項目中,55.4%的項目聚焦探索區塊鏈行業應用,其次是區塊鏈底層技術項目占 31.6%,硬件和基礎設施類項目占 8.5%,而安全服務類項目僅占 4.5%,總體看來,與全球技術生態格局基本一致。

政策聚焦技術發展和應用落地,安全指導初見雛形。近年來,我國在政策方面頻頻發力,在國家層面多次強調區塊鏈技術應用價值,鼓勵推動區塊鏈技術發展和應用。2016 年 12 月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首次指出強化區塊鏈等戰略性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發和超前布局;2018 年 5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明確提出要加強“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應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