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看天然氣的性價比優于目前主流的煤炭和石油能源。由于天然氣主要成分為甲烷,比煤炭燃燒更為充分,因此每方天然氣產熱約38.97MJ 遠高于每千克煤炭的20.91MJ。雖然天然氣熱值遜于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氣,但由于近年天然氣價格逐漸下調后性價比提升,其單位熱值成本約65.41 元/GJ,僅為柴油、液化石油氣成本的一半。
天然氣清潔程度高于其他能源。天然氣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普遍低于各類燃料,僅為燃料油的72%、煤炭的59%。在工業鍋爐的使用中,天然氣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遠低于煤炭和重油;氮氧化物排放量則低于煤炭;排放煙塵僅為煤炭、重油的4%和14%。另外,由于天然氣密度低易充分燃燒,因此不易因泄漏而產生積存且燃燒產生的一氧化碳可以忽略不計。
燃煤主導的能源消費結構亟待向天然氣優化。然而由于煤炭成本低廉且國內資源豐富,目前我國對于煤炭的依賴程度仍較高,根據英國石油公司(BP)的報告,2016 年我國煤炭消費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例達到62%,天然氣僅為6%,而世界整體煤炭與天然氣的占比相差不大(分別為28%、24%)。由于煤炭在能耗和環保方面與天然氣有較大差距,因此目前重煤輕氣的結構已經對可持續發展造成極大壓力,能源結構調整勢在必行。
由于天然氣自身固有的環保屬性,國家對天然氣的發展予以充分肯定。《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2020 年國內天然氣綜合保供能力達到 3600 億方以上。而《關于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到 2020 年天然氣發電總裝機規模達到 1.5 億千瓦,天然氣發電用氣約 1000 億方。在頂層規劃下,近年各類政策穩健的出臺已經為天然氣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煤改氣”成為天然氣發展重要驅動。2017年入冬后,大氣污染防治形式日益嚴峻,各省市正在加速推進清潔取暖改造工作,政策頻出。此次煤改清潔能源力度大、執行力強,而煤改氣作為重要環節,中央和地方政策均強調了發展天然氣的重要性。隨著 “煤改氣”實施范圍由“2+26”城市向外延伸,工業與民用并進,天然氣的發展空間將進一步被打開。而2018年清潔能源供暖仍保持較大力度,除了“2+26”城市進一步推動新增用戶改造和已改造用戶的“回頭看”外,還把汾渭平原11個城市列入冬季清潔取暖及燃煤替代重點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