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啟動在即,初期或只納入發電行業。12 月14 日,國家發改委發布通知稱,定于12 月19 日召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工作電話會議,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將出席,并就落實《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有關工作進行動員部署。這一消息不僅明確了全國碳市場的啟動時間,也透露出全國碳市場初期或只納入發電行業。2015 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91.64 億噸,其中發電供熱行業排放量44.23 億噸,占48%。
預計納入年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 萬噸標煤以上的電力企業,對應年發電量3413 度:根據2016年1 月公布的《關于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納入的標準為2013至2015 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 萬噸標準煤以上(含)的企業法人單位或獨立核算企業單位。按293 克/千瓦時發電煤耗率計算,年消費1 萬噸標煤對應年發電量3413 度。
中國碳交易市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碳交易市場。截至2017 年10 月,我國累計配額成交量達4.06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累計達102 億元人民幣。2016 年我國CCER 成交量達1609.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成交額達1.11 億元。雖然與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百億噸交易量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國碳市場整體上已經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碳交易體系。
7+2 碳交易試點高效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我國自2013 年開始推動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深圳、湖北、重慶等7 個試點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并逐步由試點市場向全國統一市場推廣,交易方式主要為配額交易,此外還包括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交易。除了以上7 個試點外,2016年12月16日和22日,四川和福建兩個非試點地區的碳市場也相繼開市,并分別實現了CCER和福建省碳排放權配額的首批交易。各試點碳市場在交易過程中發揮本地特色,達到了適應當地經濟發展,差異化節能減排,提高碳市場運行效率的目標。截至2017 年12 月13 日,七大試點及福建平臺配額累計成交量達1.3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累計成交額達27.6 億元,平臺配額累計成交量及成交額最高的是湖北,分別為4871.79 萬噸和9.1 億元,占全國總量的36%與33%。
全國碳排放市場建設安排:加快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大致分為3 個階段。第一,2014-2016 年為前期準備階段,總體目標是完成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基礎建設工作,具備啟動交易的條件。第二,2016-2019 年是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正式啟動階段,主要任務是根據出臺的各項政策法規,逐步擴大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范圍,做好配額初始分配,全面實施碳排放權交易體系,調整和完善交易制度,實現市場穩定運行。2019 年以后,將啟動碳市場的“高速運轉模式”,使碳市場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的最核心的作用,主要任務是增加交易產品,發展多元化交易模式,逐步形成運行穩定、健康活躍的交易市場,同時進一步提升市場容量和活躍程度,探索與國際上其他碳市場進行連接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