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偶像造星深度研究-逐夢演藝圈,日韓模式深挖(53頁)

偶像文化發展歷程——誕生于日本,得益文化相似性迅速風靡東亞圈。現代意義的“偶像”概念最早從日本興起。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有線電視的普及,以大眾傳媒為媒介進行活動的藝人大量誕生。1971年日本電視歷史上第一個成熟的選秀節目《Star誕生》中誕生的花之三人組(山口百惠、森昌子、櫻田淳子) 可以大致被認定為日系偶像的起源。此后小貓俱樂部、早安少女團,AKB48等偶像組合在不同階段影響著日本的偶像行業。偶像是應時而生的精神性消費品,他們往往被塑造成各方面都接近完美的形象。并且,大部分都以偶像組合的形式出現,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偏好。

現代偶像收入來源:粉絲經濟為核心營收項目范圍不斷擴大,互聯網時代創造傳播基礎。偶像的收入來源總體上依賴于粉絲經濟,可以被視作粉絲移情作用下的一個產品組合。偶像的起點是共情,通過共情進而對偶像產生移情。共情的前史是個人經歷,后續是通過共情所產生的純粹動機來確認自我價值。現代的偶像崇拜帶有一定的“偶像即我”的心理投射,在偶像的成功中粉絲能感受到“參與感”與“認同感”。因此偶像或偶像組合也可以被認為是由粉絲參與,并在培養過程中植入自己情感價值的一個產品組合。

受眾群體分布廣泛多為青少年,中國市場龐大潛在用戶人數達4.5億遠超日韓。偶像市場的受眾大多為青少年。而中國的潛在用戶群體遠超日韓。中國擁有龐大的青少年群體。根據2013年全國抽樣人口調查數據估算,我國14~35歲青年人口約4.5億,日本14-44歲年齡段人口約0.45億人,2012年韓國的青少年(9-24歲)人口為0.1億人。大致計算可得,中國青少年構成的潛在偶像市場目標群體人數,至少是日本的10倍,韓國的30倍。

AKB48:“養成系”偶像藍本,日本市場偶像女團霸主地位難以撼動。AKB48,日本大型女子偶像組合,成立于2005年12月8日。其命名源于活動地是以東京秋葉原(Akihabara)為中心。AKB48是48系列組合的開端,也是2008年以來日本偶像市場中唯一的霸主。2012年至2014年,連續3年獲得第26屆日本金唱片大獎日本音樂年度最佳藝人獎。2012年度亞洲最受歡迎組合獎;11、12年單曲唱片銷量世界第一;全球年度單曲最多發布保持者;日本史上單曲銷量最高的女歌手。

以AKB48為代表的日本少女偶像培訓模式:競爭為核心的養成游戲。AKB48的培訓方式圍繞“競爭”展開。無論是總選舉(以個人站位和資源為目的展開的競爭),還是隊伍間競爭、研究生為了進入選拔隊伍而展開的競爭等都能讓成員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同時讓粉絲見證成員的成長。此外,競爭體系讓粉絲更容易產生共情,從而“移情”于成員,讓粉絲在“養成”的同時加入自生情感,增強粉絲的粘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