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環保專題-綠色中國夢開啟生態投資大時代(39頁)

生態文明是中國發展新階段,環保3.0 時代開啟。環保行業的發展要結合經濟歷程,同時契合階段性矛盾。上世紀90 年代,環保基礎設施不健全、工業污染源頭控制亦不及時,環保行業以固定資產投資或基建為主,如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及工業企業治污設備。隨后我國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程度,我國環境面臨的則是區域總體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有限的環境容量的問題。隨著“九五”期間總量控制手段的興起,環保行業進入了總量控制時代,但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均衡、環保制度不健全等諸多因素,環境改善并不十分明顯。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章是標志性事件。“十八大”以來,環保制度改革不斷深入,“三個十條”、“新環保法”等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環評脫鉤、執法垂管、排污許可、環保稅等具體措施不斷落地,而環保督察又一次將環保提升至政治高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問責機制將極大促進環保政策及措施的有效落實。

重點關注2018 年1 月1 日環保稅法制度落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于2016 年12 月25 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獲表決通過,并將于2018 年1 月1 日起施行。環境保護稅的納稅人是指直接向環境排放應稅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稅污染物是指本法所附《環境保護稅稅目稅額表》、《應稅污染物和當量值表》規定的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

環保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推動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改革是我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對于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督察完成全國覆蓋, 環保執法長效機制開啟。談到中央層面環保督察,最重要的是“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地方環保措施不力將追究地方政府官員的責任。在四批中央環保督察過程中,一共受理了群眾的舉報13.5 萬件,向地方交辦了10.4 萬件,到目前為止10.2 萬件已經得到辦結,大概有8 萬件涉及到垃圾、油煙、惡臭、噪聲、散亂污企業污染,以及黑臭水體問題,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