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電子化學品系列-新材料替代空間大(42頁)

從國外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歷史探究國內發展趨勢。集成電路產業60年代起源于美國,80年代日本趕超美國,一度占據全球市場的半壁江山,90年代整個行業重心轉向韓國、臺灣,整個產業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的過程,通過研究產業轉移的歷史,可以預測未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趨勢。政府的政策支持在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中起到決定作用。日本、韓國、臺灣集成電路發展均起始于本地區政府的政策發布。而在發展過程中,政府從各方面給予支持,尤其是資金方面。臺灣83年和88年的兩項計劃共投入49億多臺幣支持,而接下來90年的五年計劃更是共投入70億多臺幣資金支持。我國近幾年將集成電路產業列入重點發展項目,提出多項利好政策,并設立了集成電路發展基金,為集成電路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區經濟與集成電路發展密切相關。集成電路是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韓國、臺灣的發展中,政府給予了大量的資金幫助,這些資金幫助的前提便是地區經濟的繁榮。韓國和臺灣在集成電路產業后來趕上日本的時間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這正是日本經濟開始低迷,韓國、臺灣經濟飛速發展的時間點。而從近幾年GDP來看,也正是臺灣、韓國相對低迷,國內經濟飛速發展的時間點,與當年產業鏈從日本轉入韓國、臺灣的情況非常相似。

人力成本是產業鏈轉移的主要動力。韓國和臺灣的集成電路產業均從代工開始,代工選擇的主要因素便是人力成本,當時韓國和臺灣的人力成本相比于日本低很多,產業鏈下游便開始從日本轉移到韓國、臺灣,而我國由于人力成本的優勢,在21世紀初,集成電路下游已經向國內轉移,可以說已經完成了當年韓國、臺灣發展的初級階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