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尺寸提升已達極限,5-6 英寸成為主流。2007年,初代iPhone橫空出世,對手機的多項功能進行了重新定義,其中最大的改動就是取消了實體鍵盤,讓屏幕成為了用戶和手機直接交互的工具。雖然初代iPhone在各項功能上尚未成熟,但它引領了時代的潮流,讓用戶對智能手機有了新的認知,屏幕的重要性也越發凸顯。隨著面板技術的不斷進步,屏幕在智能機里的成本占比也居高不下,根據Techinsights的數據,手機屏幕占總成本比例的20%左右,和處理器的成本占比相當。而大屏手機如Galaxy Note系列,屏幕占總成本比例則更高,接近25%。
18:9 全面屏成為手機市場新熱點。雖然手機大小的提升受限,但并不能阻止手機廠商創新的腳步。如何在有限大小的手機上實現四面窄邊框,提升手機正面面積的利用率,進而推出高屏占比的產品,成為當下各大廠商競爭的焦點。從屏占比角度來看,2007年的初代iPhone屏占比僅為50%左右,后續幾年內,手機屏占比在持續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通過CINNO Research提供的數據可以看出,在過去幾年里,16:9的屏幕比例成為智能機標準屏深入人心,該方案的好處是可以在手機上下端留下足夠的凈空,用以放置攝像模組、指紋識別、Home鍵等;但缺點也很明顯,手機正面的面積利用率不夠,屏占比很難突破75%。
減小BM 區域的寬度可以實現窄邊框。從手機的正面看,從外向內依次是將整個機身包裹在內的金屬中框;顯示屏的可見部分,即可視區域(VA,Viewing Area);顯示屏內實際可用部分,即有效區域(AA,Active Area),VA和AA之間是黑邊,即BM區域(Black Matrix)。全面屏的實現,需要最大程度減少BM區域的寬度,從而實現窄邊框,提升屏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