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化運營,全球化妝品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近現代化妝品行業起源西歐,從18世紀傳承古老技藝進行家庭式生產的香水作坊,到如今工廠化生產、品牌化運營的1862億歐元(2016年)全球市場,化妝品已經成為一個品牌驅動型、集團運營為主的全球化產業。縱觀歐美日韓的化妝品發展史,品牌集團化運營是共同的發展路徑,期間跨國和跨品類的收購頻繁,促使全球十大化妝品集團逐漸形成,包括法國歐萊雅、美國雅詩蘭黛、日本資生堂、韓國愛茉莉太平洋……。歐美:占據先發優勢,完成本土單品孵化→品牌創立→集團并購三個階段。歐洲化妝品的興起源于法國巴黎,很大程度上歸功于17世紀后半葉太陽王路易十四對奢侈品行業的大力推動,近現代歐洲化妝品市場就在法國香水的芬芳中發展起來。一戰與二戰期間,免于戰火的美國化妝品市場迅速擴張、與歐洲比肩。目前歐美化妝品市場建立起以歐萊雅、雅詩蘭黛、寶潔、LVMH等化妝品巨頭為核心的版圖,并占據大部分高端市場。
化妝品行業之所以有集團化運營特征,具有其背后的產品邏輯:單一品牌雖有明星產品,但難以實現全品類經營。由于品類分散,化妝品品牌通常是在某一種或幾種明星產品類別的基礎上建立發展起來的,全面開花的品牌極少。化妝品單品牌用戶粘性低,彩妝產品用戶粘性更低于護膚。根據2016年新浪微妝賞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各化妝品類前十名中,2016年新上榜的護膚品牌有27個,新上榜的彩妝品牌達到40個。化妝品行業呈現出用戶品牌忠誠度較低,市場推陳出新速度較快的特點,集團內各品牌形成定位、客群、周期間的互補,實現整體的穩健增長。除此以外,集團化運營有利于形成整體資源效益最大化,實現雙贏。資本雄厚的化妝品集團不斷并購優質品牌搭建梯隊,從而實現全品類和多級消費群體的覆蓋。對母集團而言,全品類、多品牌有利于分散單品牌經營波動;對單品牌而言,其可以借力母集団提升自身品牌價值。
地域人文烙印深刻,本土品牌差異化鮮明。盡管品類繁雜,全球化妝品市場的品類格局仍表現出鮮明的地域和人文特色。例如歐美的香水品類普遍約占本國化妝品市場份額的1/5,而在亞洲國家卻不足2%;亞洲消費者對護膚品,尤其是美白類產品情有獨鐘,2016年中國/日本的護膚品份額分別達61.89%/51.50%,而歐美國家的護膚品類占本國份額普遍僅約30%。區域間文化和化妝習慣不同、以及國際巨頭對特定市場的需求差異反應靈活度不足,使得在集團化跨境收購中本土品牌依然能保留差異化優勢。相比于國際品牌,本土品牌基于地緣文化優勢和共同審美觀,對本地消費者的需求理解更透徹,產品研發更加具有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