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為什么創業者關注“估值”而投資人關注“融資額”?

天使投資、VC都是高風險、低成功率的生意,90%的失敗率是正常的,搏的是一個成功項目賺回10倍、100倍的回報。但是,在最初投資的時候,并不知道哪一個未來會是成功的那一個,因此,對所有項目都會要求有成功的潛質、有賺100倍的機會。

“估值”不是“市值”!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創業類媒體把創業者獲得融資當做一件成功的事情進行傳播、接受采訪,比如:

“苦盡甘來,xxx三年堅持終獲投資人認可!”

“xxx成功完成1000萬人民幣的融資,文化創意領域創業的春天來臨!”

“拿到500萬元天使投資,90后xxx成創業榜樣!”

同時,創業者在完成融資之后,也會在朋友圈被各種祝賀、要求請客……

我們假設創業者(其實是他的創業公司)拿到1000萬人民幣現金,出讓公司10%的股權給投資人,按照投資圈的標準術語,有以下幾個要點:

公司的融資額(投資人的投資額):1000萬人民幣;

融資前估值(投資前估值):9000萬人民幣;

融資后估值(投資后估值):1億元人民幣;

出讓股權比例(投資人占股):10%;

這四個數字之間是有一個簡單的、小學生都會運算的公式關聯起來,知道其中兩個數字,即可推導出其他數字:

(1)出讓股權比例=融資額/融資后估值

(2)融資后估值=融資額/出讓股權比例

(3)融資后估值=融資前估值+融資額

對于創業者來說,他通常最關心的是公式1,即:我給公司定的估值是9000萬,我要融1000萬,核心意思就是我的公司值9000萬,投資人的現金值1000萬,融資完成合并在一起就是1億,我占9000萬(90%),投資人占1000萬(10%)。

問題就出在創業者認為自己的公司“值9000萬”這一點。創業者他做了什么、他的公司做到了什么,就可以覺得公司值9000萬了呢?這可是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好幾套房子了、新浪搜狐等好幾家老牌互聯網公司的年利潤之和了……現在就值9000萬,階段性勝利到手,哥幾個創業收益率還不差,下一步就是在忽悠下一位投資人,把宇宙中心的房子變成大莊園了。

為什么創業者喜歡估值這個數字(比如融資后1億)?不是因為記一個數字(1億)比記兩個數字簡單(1000萬、10%),而是這個數字代表一種身價,容易被媒體記住和傳播,容易被用來做橫向比對(就好比他身高185cm,超過全國95%的成年男性,但不用管他體重是不是150kg,也超過95%的人),因為這個數字明示著他離獨角獸的距離也暗示著他的身價地位與大佬的差距越來越近了…

對于投資人來說,他通常更關心的是公式2,即:我覺得公司發展到下一位投資人來接盤的階段,需要1000萬即可,我要獲得10%的股份,這樣以后再融資攤薄了還有比較多的份額,這樣,公司的估值就是1000萬/10%=1億了。

投資人首先關注的是投進去的錢夠不夠公司使用,直到吸引到后續投資人繼續跟進投資;其次關注的是自己的股份比例是不是太少了,這樣沒什么話語權。投資人不關注投資后公司的估值,如果關注也是希望投資后的估值越低越好,這樣給未來留下更多的回報空間。甚至有很多投資人把“投后估值低”當做自己談判能力強、增資服務多來炫耀和宣傳。

估值實際是怎么“算”出來的?

有太多的創業者糾結于自己不懂得如何估值,四處打聽和學習估值的“黑科技”。但實際上,投資人給出的估值通常并不是計算出來的!!!

尤其是天使期的項目,FCFF、DCF、EBITA、P/E、P/S、P/B…這些各種模型工具統統用不上也不會用,直接就是拍腦袋!!!但拍腦袋也是有學問有講究需要經驗積累的,通常合伙人能掌握,投資經理VP們大多數還會用一用P/E和P/S比劃比劃,其他的要么當初讀書的時候就沒學會,要么還給老師教學弟學妹去了。

所以,早期項目的估值不是評估機構里的“價值評估師”或投資機構里的分析師算出來的。雖然有些PE投機構或涉及國有股份的項目需要資產或價值評估報告,但通常也只是滿足流程上的需要。

當然,估值也不是真的直接拍腦袋決定,而是需要雙方在拍腦袋的基礎之上,進行反復的權衡利弊、談判溝通。雙方需要根據市場上同類項目的估值、各自的談判地位、以及最簡單的經濟學原理中的供求曲線,確定最終的價格。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一筆好的交易,跟菜市場買菜是一回事,創業者有自己的報價,投資人有自己的預期和砍價能力,100塊一斤的白菜肯定不合適,1毛錢一斤也是欺負人,雙方反復拉鋸最終形成一致。

估值的來源其實是投資人的預期回報率,如果他要求在實現100倍的回報,按照二級市場的估值水平,擬投資的這家公司未來市值最多100億(按照未來的預期收益及二級市場此行業P/E水平推算),那目前的估值就不會超過1億。如果考慮投資人的股份會被后續融資攤薄一半,那公司的現在估值不會超過5000萬。

基于以上邏輯,其實具體來說,估值會受到以下因素:

投資人的必要回報率

資本市場的環境(IPO市場/M&A市場)

財務預測

公司所在的行業與細分市場

所處的階段

其他可比公司的估值

公司的競爭優勢及市場地位

公司的核心團隊

公司受資本市場追捧情況

公司的上一輪估值

公司的上一輪“融資后估值”,通常是作為下一輪“融資前估值”的底線,如果下一輪投資人的報價突破這個底線,上一輪投資人可不答應,處理方式也做了設計,按“反稀釋條款”來補償現金或股份,同時也會向市場釋放一個非常不好的信號:這家公司發展得不怎么樣,估值越來越低了!

估值是創業者最關注的問題,也是投資協議中最重要的條款。估值條款有時候可以作為雙方博弈的條件,比如創業者要求更高的估值,但接受投資人因此而設置的業績對賭;也有創業者寧可要低一些的估值,但換取投資人在其他條款上的讓步。

天使茶館關于“估值與融資”的十條觀點:

1. 創業公司的估值,在股份沒有套現渠道之前,都是虛擬的數字,創業者和投資人拿來算算身價、算算賬面回報可以,千萬不可當真。創業者要關注兩個問題:我需要多少錢走到下一步?最多能出讓多少股權?投資人關注的是:什么時候能夠套現退出,給出資人回報?

2.公司過億估值,也許會讓創業者感覺好一些,但事實是用自己的信用和未來的口碑做擔保的負債,表面上公司的資產增加了、現金增多了,但實際上創始人承擔了比借款利息更高的回報壓力(回購、清算優先、業績對賭……)。

3. 股權融資的本質就是對人力資本的認可:

第一,投資機構從出資人LP哪里募集資金,實現投資收益之后,雙方2:8分賬,投資機構的投資人出資很少,但通過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獲得20%收益,而出資人LP出絕大部分的錢,獲得80%的收益;

第二,投資機構投資1000萬給創業者,創業者可能只掏了很少的錢開始創業,但投資人只獲得10%的股份,創業者90%。所以投資機構優先保障出資人LP的本金之后才2:8分賬,創業者在公司不成功的情況下,清算剩下的資產優先補償投資機構的投資款,也有其合理性。

所有說“融到錢就全職創業”的,所有說“融到錢其他幾個合伙人加入”的,都是耍流氓坑投資人,都是完全沒有理解“人力資本”的核心:你投入了人力,才能轉化成資本,才有討論融資的資格!

4. 創業者創業是否掏錢了,沒錢的話是否找家人朋友籌錢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都沒有做,是大家都真沒錢,還是他不愿意掏錢、借錢?如果他連30、50萬都拿不出、不敢借、借不到,憑什么信任他能夠用好這1000萬,憑什么信任他能夠賺到一個億?他又憑什么覺得自己融1000萬那么理所應當呢?投資人的錢也不是慈善款或大風刮來的,也是投資人向出資人LP求爺爺告奶奶湊來的啊!都是在只有投資方向和原則,沒有明確投資標的的情況下,靠投資人自身信用和歷史業績。

每一支幾千萬、幾個億的基金,都意味著背后有一批LP對投資人的信任。有多少投資人募完第一支基金之后,再也沒機會募集第二支基金了!?他們一旦失去了LP的信任,什么都沒有了。

5. 天使投資、VC都是高風險、低成功率的生意,90%的失敗率是正常的,搏的是一個成功項目賺回10倍、100倍的回報。但是,在最初投資的時候,并不知道哪一個未來會是成功的那一個,因此,對所有項目都會要求有成功的潛質、有賺100倍的機會。不要指望因為高失敗率的本質,投資人就會放松對每個項目的要求!

6. 把“獨角獸”這個詞用于哪些估值奇高(十億美元以上)、還沒有上市的公司,這是美國人發明的吧?之所以用這個詞,大概是因為獨角獸屬于稀有物種,十億美元的非上市公司也是稀有物種。可是,最近幾年,全世界的“獨角獸”公司一半左右都誕生在中國了。這些獨角獸背后的投資人都挺有面子的,媒體也天天曝光。可是他們真的賺到錢了嗎?去年底到現在的資本寒冬,有多少“獨角獸”變成“沒角獸”或“獨角尸”!這些投資人賠掉的錢才是真金白銀。

7. 同行競爭對手完成2000萬元的融資,他就不滿意自己只能拿到1000萬元,“他的產品沒我好、業績沒我好,憑什么我的估值這么低?所以說,媒體有時候害死人,虛報的數字真的可以讓競爭對手嚇得亂了方寸!但是,對方估值的代價是什么?對方有沒有你不知道的資源和能力?對方2000萬的融資額對應出讓了多少股權?不要眼睛里總是盯著別人!

8. 每位投資人都會被自己投過的項目所感動,無論是投資之前,還是投資之后,會不遺余力得幫著它鼓吹!這么做是有一定風險的,因為一旦這家公司失敗,投資機構賠掉的是投資本金,投資經理賠掉的是自己的別人對他能力的信任,甚至成為笑柄!做投后服務的時候,后續融資是重中之重,如果被投項目表現不佳,推薦給后續投資人也是挺丟人和敗人品的事!對創業者來說,創業失敗當然也很慘,大好時光白白浪費,心血汗水付諸東流,家庭愧疚無法彌補……他們盡管會被媒體當初捧完之后現在再踩幾腳,但是發個朋友圈總結一下失敗原因,道一聲告別,還是可以取得一堆的轉發和點贊,從創業者搖身一變就成為連續創業者,甚至投資人會繼續投資他,因為交過學費的人,還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9. 天使投資人的定義里,有個說法是“3F”,即家人、朋友和傻瓜。這個傻瓜指的是跟創業者之前并不熟悉的人,這樣的人,不管給創業者的估值是多少、對公司有多少了解、能夠給與公司什么幫助,都是對創業者莫大的信任,VC機構也是如此。這樣的信任,還是通過幾次溝通,在比較短的時間周期內建立起來的,會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因此尤其難能可貴,也值得創業者的尊重。如果創業者跟投資人在談判過程中,達不成最終的一直,不要遷怒于他們,他們又不是你的家人、朋友,本來就沒有給你雪中送炭的義務!

10. 早期階段的股權投資,有三個基本特征:長周期、低流動性、高失敗率!因此投資人要基于這三個特征,選擇的標的通常具有高回報潛力的特征!

“長周期”決定了任何項目的幾輪融資、幾輪估值都是過程,沒有最后完成變現都是虛的;“低流動性”表明,即便公司的估值很高、發展不錯,你也很難有機會找到買家接手,更不要說公司發展不好了!“高失敗率”決定了,投資人每天面對的不是風光成功案例,而是一堆有困難的公司需要幫助、挽救,同時這些公司的命運更大的可能性就是死掉!因此,投資人不僅要去找到好項目,還要以合適的價格達成好的“交易”,保障項目成功之后能夠實現“高回報”!(?天使茶館:桂曙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