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1942》里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我知道怎么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為什么有些人就是知道如何賺錢?身邊那些月入十萬以上的年輕人都在靠什么賺錢?
歸根到底,大家都是出來賣的。你能賣什么,決定了你的收入最終落在什么檔次。而一個人能合法地賣的東西,無非就四樣:1 賣信息,2 賣錢,3 賣他人的注意力,4 賣自己的時間。
就我觀察,許多高級打工者,因為最初沒本金,只能從底層打工干起,但一旦做到高階,掌握大量信息資源之后,幾乎都會從做業務切換到做信息掮客,Rainmaker,靠撮合行業內的交易來賺錢了。
這種撮合交易只需要牽線搭橋,連本金都不需要,只要做成一單,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著了,這種錢賺起來,可比自己親力親為,當老黃牛要劃算的多。
壟斷了信息交換節點的人,往往在體系中擁有最大的議價權,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光靠制定游戲規就能賺錢。
我身邊一位資管公司的小頭目,團隊10個人,2015年項目分成1000萬,自己一個人拿走850萬,手下9個人分剩下150萬,活都是手下干的,自己輕輕松松。手下那些人因為處在信息鏈的下游,所以湯是有的,肉是沒的。
更low一點的例子有嗎?也有,就是經常被白領們嘲笑的房地產中介。
盡管這十幾年來穿著廉價西裝的中介們一直被認為和洗剪吹是一個檔次的,但這波房地產交易大潮確實讓這個行業賺的盆滿缽滿,許多屌絲因此逆襲成功。
話說現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哪個不是千萬元起跳,這其中的中介費按2%算就是20萬,一年只要能做成幾單,性價比遠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領們。
而與此對比,現在一個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審核,律所收費也就區區15萬,律師收了錢還要承擔法律意見書的責任。而房產中介根本沒啥責任,既不需要文憑,也沒見他們做太多事情,十幾萬、幾十萬的中介費輕松入袋。
賺賣信息的錢,天生就要要比和賺賣時間的錢容易些。除了商業掮客,還有權力掮客,更加無本萬利。
所謂的注意力經濟,其商業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遠的大忽悠話來概括:“全中國只要每個人給我一塊錢,我就是億萬富翁了”。
這句話大概20年前就有了,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聯網泡沫時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國投資者,后來事實證明絕大部分都是胡扯。
現在20年過去了,技術手段可以讓一個在邊遠小縣城的人在一秒鐘之內把錢支付給上海寫字樓里的某個人,這句騙了20年的大忽悠話終于有了實現的可能。
注意力經濟這個東西的規模其實很好計算,假設一個人一天24小時,除了工作8小時睡覺8小時外,還有8小時閑暇時間,那么注意力生意就是在搶這8個小時。
而一個人愿意為閑暇時間支付的開銷是固定的,那么簡單的計算就能得出平均每分鐘的注意力停留時間值多少錢,再乘以關注數,papi醬之類的網絡紅人就可以開始定價叫售了。
所謂得屌絲者得天下,在賣注意力這個行當體現的淋漓盡致,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年幾百萬上千萬的來錢,無本萬利,玩的就是群聚效應和屌絲經濟。
這些新經濟的現狀有時會讓許多傳統的,循規蹈矩好好讀書上班的人心里不平衡。
就比如說網絡直播,我知道在比如陌陌直播這類的平臺上,一個臉蛋還不錯的漂亮姑娘月入十萬不是問題,憑的是什么?
男屌絲夠多,男屌絲手機有支付功能,滿足這兩點就夠了。
第一個條件以前一直有,第二個條件最近幾年才達成,所以對于這些姑娘來說,這個以前自己根本不敢想也想不到的神奇的時代就這樣來到了。
玩陌陌的人都知道,這個星光值100就等于一元人民幣,賺了多少一眼就能看出來。網絡直播為屌絲提供了以最小成本獲取和美女互動的虛擬體驗的可能,你并不能說這沒有意義。
大部分人,沒本金、沒人脈,空有時間,便只能靠賣自己的時間來賺小錢,俗稱討生活。我本身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很理解那些靠賣時間的人的困惑。
普通人感冒了去醫院,幾十塊錢診療費,必須要有本科以上,考取醫師資格,實習1-3年,取得醫生資質的人才能開單。但老百姓一輩子90%的收入買個房子,就一群洗剪吹中介在操作然后憑空收十幾萬。
普通女孩子從小刻苦念書,工作后披星戴月,加班加到頸椎出問題也不過就那么一個月幾千一萬的,網紅直播們撒撒嬌,唱支歌就一年上百萬的入賬。
這樣想想,確實很難讓循規蹈矩一輩子的人接受。
賣時間的錢賺的最為辛苦,是因為同質化競爭者以十億計,賣時間的人面對買方幾乎沒有議價能力,只能在食物鏈的最下游任人宰割。
這當中聰明一點的人,靠逼著自己念書、進修、升職來增加勞動效率,能多賺那么一點。而大部分智力無法支持提升勞動效率的人,就只能靠增加勞動時間長度來增加收入。
凌晨3點就起來擺攤的重慶小面夫妻,和加班到天亮的職場精英并沒有質的分別——他們的收入和自己的勞動時間長短掛鉤。
想要跳出賣時間的泥潭,關鍵的關鍵,是降低勞動邊際成本,或者尋找能降低勞動邊際成本的領域。
有人曾經討論為什么頂級的對沖基金比起頂級的投行業務,賺取的財富要高出一個數量級,恐怕也正因為如此——資金管理規模增加10倍等于收入增加10倍,工作時間并不呈線性地也增加10倍,可能只需要多花一倍,甚至和原來差不多。
而那些收入增加10倍,工作量也跟著增加10倍的人,就只能在繼續依賴賣時間。
人一天只有24個小時,意味著靠賣時間來賺錢,是有產能上限的。這就是為什么賣時間賺不了大錢的關鍵。
房產增值、房租、利息、股權收益這些都算靠錢賺錢。
年薪幾十萬,不如拆遷戶。
對于普通人而言,在這個時代,個人財富增長的主要載體就只有房產增值。什么都不如買房是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社會共識。但很多人沒有再往深去想?為什么啥都不如買房呢?
答案是,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資本回報率增速高于勞動回報率增速的時代。
階層固化的一個重大標志,就是資本回報率開始高于勞動回報率:房價只要稍微漲一點,普通白領辛辛苦苦攢了好幾年的收入瞬間前功盡棄,賺的再多也追不上資產增值的速度。
你們看那些投行精英,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為上岸目標,體現的也是勞動回報率和資本回報率的差異。
現在只有極個別的行業(如互聯網),其勞動回報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資本回報率的增速,所以這其實也可以作為判斷一個行業是否是朝陽行業的標尺。
香港人把買房叫“上車”,把工薪階層購置的第一套樓盤叫“上車盤”,其實特別形象——想象一群人跟著汽車跑,只要你能跳上這輛車,你就是在車里坐著躺著,也比外面那些追著跑的人要移動的快。
這,就是是靠錢賺錢的魔力。
當靠錢賺錢和前面說的信息壟斷相結合時,威力就更大,有人在國內某景點外承包了一個廟,稍作裝修,一年的純收益是400萬,接下去躺著數錢就好。
中國賺錢五大規律
從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初,搞投機倒把的個體戶是第一批發財者,而這些人往往是被主流國營經濟拒之門外,被逼無奈才出去闖的。
到了80年代中后期,發財的人又從體制外回到體制內。
依托村或者集體社,利用自身在原有社體制內的聲望或者職務(村長,支部書記),集資辦起了加工廠的人成為第二批暴富者,這一波機會和體制轉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蘇南模式(華西村)最為典型。
華西村家家都是別墅
90年代早期的價格雙軌制改革和90年代后期的國退民進。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國有資本變賣的機遇,抓住了廉價買賣產權的機會。
2000年開始到2005年。加入世貿又給出口加工業帶來歷史性的機遇,貨代、紡織品出口都養肥了大把沒有文化的沿海小老板。2005年的時候隨便開個什么礦,之后的商品大牛市會讓你的錢多到用麻袋裝。
至于商品房改革、股權分置改革、資本市場的發展更是和每個家庭的財富息息相關。以前老有人說看新聞聯播致富這個梗,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大的暴富機會,中國在過去20年出現了不下十次,最大的機遇幾乎全都和政治格局變化息息相關。其基本特點是一波流。一波三五年讓你賺個飽,但這波賺完還想繼續賺,幾乎不可能。煤礦、進出口加工,這才幾年而已,現在已經在生存線上掙扎。
解決稀缺是一切生意的根本宗旨。賺錢這回事,其根本意義,是“為他人解決問題”,而所謂利潤,無非是為他人(社會)解決某一問題的酬勞。
而從無到有,從0到1的事情,從滿足稀缺性需求的角度,要遠比從1到10的事情值得去做。
從經濟學角度來講,最緊缺的東西才是最有價值的,故而得到的回報也不可同日而語。BAT這些搬運工起家的巨頭,解決的都是從無到有的局面,之后那些跟風的早已在格局上輸了,只能吃幾口殘羹冷炙而已。
如果從財務上來解釋這一點,那就是ROE(股本回報率)= 利潤率*周轉率*財務杠桿比率。
注意這三者是乘數關系,所以利潤為負的情況下,你的失敗也會被這個放大器給放大。但即便如此,所有賺了大錢的人,幾乎沒有不用到杠桿的,敢下注本來就是企業家精神的一部分。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說過,窮人是手里有多少資源才敢做大事情,富人是先想到要做多大事才開始考慮要如何籌措資源。
熟練運用財務杠桿的前提,就是敢于去動“本不屬于自己”的資源的意識,或者說的再直白一些,敢去借別人手里的資源來為我所用。
巴菲特扣除杠桿的收益率不過13%左右。被自己有限的資源所限制,說明自己無法掌控資源的流向,依然只是資源的奴隸。
再談一下周轉率。即使是低利潤,只要有高周轉率一樣可以在短期內獲得發展。比如很多人排隊的綠茶和外婆家,菜價便宜但翻臺率高。當利潤很微的時候,提高周轉率依然可以提升ROE。
賣珠寶和賣烤串哪個賺錢呢?很難定論。珠寶的單品利潤算下來可能比較高,但周轉率太低。反之,烤串利潤率低但周轉率要大大增高。
假設同樣的資金投入賣珠寶和賣烤串,并且假設珠寶3個月一個資金回籠的周期(從生產到物流到銷售),烤串一天一個周期(從生產到銷售),那么在假設兩者都可以銷售出去的情況下,也許賣烤串比賣珠寶更賺。
此外,中間型行業和智力型行業通常有望達到更高的ROE,主要是因為資產較輕的關系。
沒錯,研究自己比研究他人,研究金錢更重要。我們最大的問題,就是對自己的了解遠遠沒有自己以為的多。
能賺錢不代表自己就能從錢中獲得享受,對金錢的態度其實是一件特別個人化的事情。大部分人也許可以做到正確衡量各種資源的時間價值、卻往往對自己的時間成本毫不在意,對自己的收益偏好毫無概念。
這種能力需要建立在深刻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的基礎之上;同樣的資金、時間,由于掌握信息的差異,對自己來說,用在哪里最值得,用在哪里對當下、對未來的效用最大,都是需要反復摸索和實踐的。
窮人往往把“錢”看的太“值錢”,把“錢”以外的資源,例如自己的時間,看得太不值錢。很多人喜歡把賺錢、理財、投資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三件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情,所需要點亮的技能樹也不盡相同。
就我的觀察,會賺錢的人不一定會理財;會理財和會投資也是完全兩碼事,會投資的人你若讓他憑自己做生意,很可能虧的一塌糊涂。自己到底最適合做哪一樣,也需要摸索。
很多人對創業有著各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明明是個不夠自律、厭惡繁瑣的人,非要去做生產型企業。
殊不知這可以算是最繁瑣的一種商業模式,從原料供應,采購,生產,庫存,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毛利潤率又低,必須鉆到每一個細節中去扣成本,可以說一步走錯滿盤皆屬。
對自己不了解,花下去的人生成本是無法挽回的。
這里的“騙子”是廣義的,泛指一切出于零和動機打你主意的、想從你這里榨取資源的人。防騙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在人生的始終。
投資本身,首先一定是一件反常識的事情,不然有錢人不會在人口比例中占少數。對于投資,其零和性要比賺錢大得多,所以有時候不止要看到趨勢,還要評估周圍其他人是否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更要考慮到周圍人是否知道自己知道對方知道。
如果說賺錢還是人和外物之間的事,那投資就一定是人和其他人之間的游戲,更加復雜詭異。
不僅要防馬路上的騙子、短信里的騙子,更要防資本市場的騙子,偽裝成“創業家”的騙子、偽裝成“好企業”的騙子、偽裝成“合伙人”、“好朋友”的騙子、偽裝成“情人”、“伴侶”的騙子、甚至是偽裝成“養老金”、“社會福利保障”的騙子。
怎么閱讀財務報告,怎樣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知道怎么查一個生意伙伴的誠信水平;這些東西之重要,可以說分分鐘能讓你半生心血付之東流。但可惜這些東西對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極少有地方系統的學習,只能靠自己一筆一筆“學費”去交。
過去我們小時候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對于以上怎樣和錢打交道的知識可謂一片空白。大部分中國的家長和老師自己也不懂這些東西。既然自己一輩子也沒活明白,那就更不用說教會下一代了。這樣導致的社會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
這才是年賺百萬的真正秘密,正如《1942》里的地主在流亡路上和長工說的,“我知道怎么從一個窮人變成財主,給我十年,你大爺我還是東家”。
來源:肥肥貓的小酒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