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偶像經濟投資理性回歸,藝人工廠獨占鰲頭(27頁)

藝人爆發的土壤是基于對“追星”及“成名”的需求。隨著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自我意識增強及社會文化的發展,娛樂占據了90/00 后生活的重要部分,“為喜歡買單”、“腦殘粉”現象等比比皆是。同時電影票房的增長(15 年票房收入440 億,增長49%)、明星片酬及代言金額水漲船高等,粉絲經濟長尾效應顯著:一方面,明星陪伴成長的作用不可小覷,偶像生命力可得到長久的延續;另一方面,明星同款、明星代言商品廣受追捧。

明星價值凸顯,但是成名之路難走,對于成體系的藝人養成及藝人經紀存在需求。明星成名主要通過科班出身、選秀節目出名或者自媒體等方式,但是草根明星猶如曇花一現,出名容易持續難,如自媒體模式多為單兵作戰、粘性低、更迭快,單體難以形成規模,并且難以持續產生影響力。成體系的藝人養成機制及強大的經紀團隊的后期運營對于藝人的培養運作尤為重要,比如范冰冰及Angelababy。我們認為,成體系的藝人工廠將助力草根華麗轉身,我們看到的明星偶像以個體和組合形式出現,但日韓在這方面成功的背后是工廠化的養成體系、成熟的營銷包裝團隊。相信在大眾渴望成為明星的需求下,我國藝人工廠有望進一步得到發展。

對標國外,韓國、日本、歐美的愛豆文化已發展相當成熟,成體系的藝人工廠值得我們借鑒。1)韓國模式: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內容輸出端與平臺運營端分工明確。成熟的選秀機制,寬進嚴出的造星工廠,結合后期高強度培訓;愛豆往往是經紀公司和粉絲共同捧紅,如持續多樣的營銷宣傳、Fanclub 的粉絲社群以及擁有良好的粉絲反饋機制。目前韓國五大經紀公司均已上市,龍頭公司SM Entertainment 2015 年銷售收入高達3000 億韓幣,其中演出及唱片收入是主要來源,合計貢獻58%,“韓流”對經濟也有良好的帶動作用。2)日本模式:以Fanclub 模式的粉絲經濟為主。俱樂部主要依靠會費及會員年費,粉絲俱樂部是粉絲與明星互動的主要渠道,能夠充分聚合核心粉絲,滿足核心粉絲需求,深度開發藝人的價值。典型案例如AKB48。3)歐美模式:以CAA 為例的“經紀打包”模式。單獨一家經紀公司能夠為一部頂級電影提供頂級全產業鏈服務。

我國的藝人經紀服務市場整體呈現出市場集中度較低的特點,多以小規模經紀公司和個體戶形式存在。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弊端,如專業性不夠、經紀公司難以綁定成名藝人、本土化水平較低、缺乏內生生產力等。導致影視作品制作方大量啟動新人,將經費更多投入到制作中。效仿日韓,國內藝人養成已逐漸由“藝人IP 包裝模式”轉變為“愛豆IP 養成模式”。我們認為未來經紀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通過粉絲經濟幫助藝人們開發他們綜合的商業價值,讓藝人們賺到只有通過與平臺合作才能獲得的增量價值,并且在圍繞這些增量價值與藝人按比例分成的同時把屬于平臺的價值沉淀下來。

6 7 8 9 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