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智慧城市民生大數據應用(45頁)

智慧城市帶來智慧經濟。中國正迎來數量型勞動人口紅利向質量型智慧紅利和技術紅利轉型,創新和互聯網下的智慧經濟帶來了巨大的二次紅利發展,而制度和市場環境的配合使得知識溢出效應轉變為經濟增長。我們預計未來我國智慧經濟年均增速約14%,而智慧城市在其中的貢獻占比將達到50%。以中國GDP 年均增長率6%計算,截至2025 年,智慧城市的貢獻有望達到3.9 萬億。

新型城鎮化發展正當時,智慧城市帶來可持續發展。中國城鎮化發展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但對資產和土地等資源的使用效率有待提升。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靈魂是綠色可持續,因為缺乏可持續發展管理帶來的長期效率損失會超過城鎮化集聚效應的收益。智慧城市建設正從關注技術向關注民生轉變。

海外成功經驗借鑒發展方向。從歐美、日韓、新加坡等地較先進的智慧城市發展經驗看,我國對信息技術及基礎設施的政策支持仍有紅利釋放空間;管理上將由“自上而下管理”向“更多市民和利益相關方參與、以及更開放的數據和形式”轉變;投融資模式也將從PPP 向多種金融工具綜合應用。而最終盈利模式的落腳點還在于大數據運營。

智慧城市逐步邁入大數據運營階段。政府大數據的開放為公共數據和行業數據融合奠定了基礎,而大數據產業鏈和技術能力也正逐步成熟,包括數據采集、預處理、存儲、傳輸、分析等各環節。此外,數據應用場景的豐富使得智慧城市運營商從“系統設備+服務”的商業模式逐步向“基于大數據運營的多樣化增值服務”商業模式轉變。

關注大數據在民生領域應用。基于民生數據運營的增值服務有望打開智慧城市潛在市場空間。平臺系統成熟,且在行業大數據采集、分析、變現等各個環節相對較為先進和成熟的細分領域有望首先獲得行業發展紅利。我們認為智能交通、智慧醫療、平安城市和電子政務是有望最先迎來大數據變現的細分領域。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