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 元年,文化品牌價值彰顯
IP 是英語“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縮寫,直譯為“知識產權”。從表現形式來看,IP 可存在于音樂、戲劇、電影、電視、動漫、游戲等多種文化產品。對文化產品而言,IP 是一個“文化品牌”。一旦擁有IP,就等于擁有一批固定粉絲;擁有一個知名度高的IP,則意味著粉絲效應可放大,幫助文化產品快速占領市場。借助IP,文化產品還可順利向下游衍生品、其他形式娛樂產品進行延伸,將IP 價值最大化利用。從2013 年開始,國內泛娛樂產業對IP 資源逐漸引起重視。與原有的生產制作——銷售宣發環節相比,IP 居于產業鏈最頂端:高人氣的網絡小說、漫畫、現場娛樂、系列電影都是優質IP。這些IP 已凝結粉絲關注與超高話題性。為后續電影電視劇、戲劇音樂、游戲產品開發提供盈利保證。2013 年也被稱為“IP 元年”,我們認為,由資本參與、互聯網公司加入、手游市場持續升溫、優質內容資源稀缺等幾大大因素推高整體IP 價格,甚至帶來“天價IP”現象。
影視劇:美國大片IP 化現象明顯
2014 年全球票房最高的10 部影片中,有7 部為系列電影的續集,如《變形金剛4》、《霍比特人3》、《美國隊長2》等。在全球票房最高的50 部影片中,有34 部為續集電影。大量的續集大片投入市場,并沒有讓觀眾感到審美疲勞,反而票房屢創新高。《速度與激情7》在中國創下超過20 億票房,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票房過20 億的電影。成功的續集電影包括3D 動畫電影、真人動作大片、暢銷小說、經典動漫IP 等四大類型。續集大片在過去多年的持續優異表現,已經證明其自我發展,自成IP 的能力。作為全球商業電影的中心,好萊塢六大電影制片公司更加傾向于花費高成本投資拍攝續集電影。
成功的續集大片在內容端上,兼具美式商業大片和續集大片的特質;在消費人群上,主要面向以休閑、娛樂為主要訴求的電影觀眾;在生產端,續集大片對影視產業內的演員、導演更有吸引力,在視效制作上也更能節約成本。
網絡文學:IP 核心來源,巨頭涌入
網絡文學是指以網絡為載體發表的文學作品。與傳統文學截然不同的是,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完全以用戶為導向,沒有傳統文學的編輯、審稿等把關制度,網絡文學的創造者可以是任何用戶,內容多種多樣,形式無所限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文學出現了“穿越”“分身”等多種創新題材的作品,這些難以見諸于傳統文學領域的內容受到了讀者的熱烈追捧。熱門的網絡文學作品通過互聯網平臺積累大量粉絲,表現出極強的IP 效應。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實現了從文學向電影、電視劇、游戲等其他領域的跨界價值變現,展現出了巨大增值空間。
2015 年1 月,騰訊以約50 億元人民幣整體收購盛大文學。盛大文學旗下網絡文學站點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等網站開始與騰訊旗下創世中文網進行整合。網絡文學市場,由過去的盛大、騰訊、百度三家競爭,變為騰訊系一家獨大。騰訊也將利用旗下文學平臺的IP 資源,在包括游戲、影視劇、動漫在內的泛娛樂領域進行IP 價值的深度挖掘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