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1)美國特效產業興起于70 年代技術逐漸成熟的大背景下,目前已進入整合期。行業龍頭工業光魔的成長源于好萊塢電影工業崛起(科幻相關題材需求增大,工業化管理分工流程化),以及先進的特效制作技術與優質人才儲備。2)韓國特效產業的崛起主要依靠政府扶持、勞動力價格優勢,參與全球化市場分工,中國市場是其海外開拓的重要戰場,但隨著中國特效公司崛起,競爭加劇。
需求端:中國影視進入精品內容驅動增長階段,打開特效百億級市場。1)當前電影和電視劇/網劇馬太效應明顯,為了搶奪頭部市場,需要提升制作預算。過去電影存在以小博大現象,但2015 年以來前十影片重工業化的特征越發明顯。未來隨著IP 授權及衍生品開發提升票房、版權之外的收入打開頭部內容天花板,制作預算有望進一步提升。2)依賴視效的奇幻類、動畫電影有較大的成長空間。3)中國影視制作成本結構有待優化,特效成本占比有提升空間。中國明星成本過高擠壓了制作預算。我們測算僅特效制作環節空間為126 億。
供給端:本土特效公司經歷了從參與好萊塢代工到嘗試自主孵化IP 的歷程。90年代伊始,為歐美影業代工催生了第一批本土特效公司;2010 年以來國產視效大片爆發+政策與資本支持,特效公司進一步成長,目前可查一二級標的總市值約290 億。一些特效公司通過從代工轉型原創或內容投資涉足創意環節。
獨立特效公司向上下游滲透與大型影視集團加大特效布局兩種模式并存。1)國內市場需求較大,可孵化具備一定規模的特效公司。在核心研發技術、數據資產儲備、項目流程管理經驗等具先發優勢的公司有望集中度提升;若掌握創意,進而覆蓋IP 產業鏈,則有較大彈性。2)當前中國影視產業尚未實現垂直一體化的整合格局,特效公司仍有一定成長空間,更可能兩條路徑并存。隨著市場加速向重工業內容集中,影視集團會加大特效的投入布局;特效公司轉型原創并一體化運營IP(主要是動畫),增強變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