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鈉離子電池-產業化指日可待未來可期(32頁)

鈉離子電池是一種“搖椅式”二次電池,其工作原理與鋰離子電池類似,均利用離子在電極之間的反復脫嵌遷移進行充放電。鈉離子電池在充電過程中,電池內部鈉離子從正極材料中脫出,經過電解液遷移到負極;在外電路中,電子從正極遷移到負極,從而保證電荷平衡。此時正極處于貧鈉態,負極處于富鈉態。放電過程則與之相反,電池內部鈉離子從富鈉態的負極中脫出,經過電解液遷移到正極;在外電路中,電子從負極遷移到正極。

寧德時代布局鈉離子電池,鈉電產業化未來可期。寧德時代在 2021 年發布第一代鈉離子電池后,致力于推進鈉離子電池在 2023 年形成基本產業鏈。22年 7 月 30 日中科海鈉首條鈉離子生產線落成,一期產能 1GWh,預計 2022 年底實現鈉電池產能 2GWh。龍頭企業加速鈉電產業化布局,未來鈉電產業鏈有望加速發展。已知鈉在地殼中豐度遠遠高于鋰(鋰在地殼中豐度為 0.0065%,鈉在地殼中豐度為 2.74%),且地域分布上鈉分布更為廣泛易得(地域分布上 73%的鋰資源集中在南美洲,而鈉資源呈現廣泛分布)。隨著市場對鋰電需求進一步擴大,原材料碳酸鋰鹽價格持續上漲,截至 2022 年 11 月 7 日,碳酸鋰價格漲至 57.9 萬元/噸。由于鋰電池成本大幅上升給產業鏈帶來較大壓力,鈉離子電池憑借天然的成本優勢有望在未來成為鋰電池的補充。

鈉電成本下降空間大,生產工藝類同鋰電有望快速發展。鈉離子電池工作原理及電池結構與鋰離子電池相似,且鈉電和鋰電的電池工藝也較為接近,前期研產投入比較小,多個制造環節技術相似,如三元鋰電池和鈉電的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均為燒結工藝,生產線之間轉換成本低,國內多家鋰電龍頭已加碼布局鈉電。全球鋰離子電池發展數十余年,行業技術較為成熟,可為鈉電發展保駕護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