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汽車電動化-IGBT與SiC大放異彩(41頁)

自 2010 年以來,全球各主要國家/地區電動車 CO2 排放量及規劃整體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根據 ICCT數據,美國 2020 年 CO2 排放量為 125g/km,計劃 2026 年降至 108g/km,2050年碳中和;日本則在 2013 年就已經達到 2020 年法定目標值 122g/km,計劃 2026 年降至73.5g/km,2050年碳中和;中國 2020 年 CO2排放量為117g/km,計劃 2025 年降至93.4g/km,2060 年碳中和;歐盟 2021 年 CO2 排放量目標為 95g/km,計劃到 2025 年降到 81g/km,2030 年降到 59g/km,相比 2021 年排放量降低 37.5%,2050 年碳中和。CO2排放量的減少將驅使歐盟的純電動車和插電混動車滲透率不斷提升,預計到 2030 年滲透率將達到 4 0%。逐步降低 CO2排放量已成為全球共識。

在“雙碳”指引下,全球主要國家都提出了禁售傳統燃油車時間表:挪威計劃到 2025 年不再銷售燃油車,日本計劃到 2030 年地面不再有燃油車,英國計劃到 2030 年不再銷售燃油車,中國計劃到 2035 年實現公共交通車輛全部電動化,歐盟計劃到 2035 年所有新車 0 排放。此外,各大車企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目標:梅塞德斯計劃到 2025 年所有 S 級車輛全部純電動化,沃爾沃計劃到 2030 年所有新車純電動化,寶馬計劃到 2030 年 50%新車純電動化,到2039 年所有新車純電動化,奧迪計劃到 2033 年所有新車純電動化,通用計劃到 2035 年所有新車純電動化,大眾計劃到 2035 年在歐洲不再銷售燃油車,本田計劃到 2040 年所有新車純電動化。

借鑒手機行業發展歷史,在從功能機向智能機升級過程中,實現了從通話-上網瀏覽圖片-上網觀看視頻的體驗和功能升級,究其本質,是硬件升級-軟件升級-硬件再升級-軟件再升級的良性循環。我們認為,未來汽車發展方向很可能會類似于手機行業的發展過程,隨著技術進步,汽車將從傳統的代步工具,逐步進化成具備交通、辦公、通信、娛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一代智能移動空間和應用升級終端,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具備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新功能,這一階段用戶感知最深的是汽車硬件功能的提升。當硬件升級至一定程度,創新便會變緩,此時軟件與數據的作用和價值將變得更為重要,售賣硬件產品僅為一次性收入,當市場飽和之后便會進入存量競爭,企業增長乏力,同時同質化產品還會造成價格戰,降低毛利率,最終消減利潤。未來軟件及數據服務帶來的將是可持續性利潤,有望 10 倍于傳統硬件的凈利潤,如果丟掉未來軟件和數據服務,車企將徹底變為代工廠,只能依靠制造銷售整車硬件獲取低利潤,不利于企業永續經營。因此,我們認為,現階段車企需要更多關注硬件功能的升級,完成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的升級和改造,之后需要更多關注軟件及數據服務的運營,保證企業能夠真正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