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端推動行業周期。自 2003 年開始,全球尼龍纖維、聚氨酯、增塑劑等諸多下游領域全面發展,己二酸需求穩步增長,國外企業主動上調己二酸價格。2006 年上半年,英威達、羅迪亞法國、德國朗盛的己二酸生產線均出現事故,己二酸供應緊張,供需收緊推動己二酸價格達到 2.6 萬元/噸的歷史高位。2006 年下半年開始,國內產能迅速擴張,同時勞動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稅下調等因素使得己二酸下游行業成本上升,需求下降。成本端國際油價持續下滑,原料純苯價格下調使得己二酸價格進入下行通道,價格回落至最低 6500 元/噸。
國內產能進口替代。2009 年,英威達關閉大量己二酸產能,疊加我國宣布對進口己二酸征收反傾銷稅,在下游 PA66 和聚氨酯需求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國內己二酸供不應求,價格快速上漲,2010 年末價格最高上漲至 2.4 萬元/噸。2011 年國內多家企業看中己二酸高利潤紛紛布局,2012 年左右新增產能陸續投產。在此期間國際油價快速下行,己二酸價格持續下滑至2015 年末的歷史最低位 5400 元/噸。
成本價格決定景氣度。2016 年,我國宣布繼續對美歐韓進口己二酸征收反傾銷稅,支撐國內己二酸價格。成本端,國際油價上漲帶動大宗商品價格。需求端,我國實施“禁廢令”,己二酸下游替代需求增加。供給端,重慶華峰裝置檢修,己二酸供需偏緊,價格上漲至 1.3 萬元/噸左右。2018年國內己二酸新產能陸續投產,供應量持續增加,己二酸價格持續走低。疫情爆發后,己二酸價格快速下滑至 5700 元/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