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公用事業-能源轉型,大勢所趨(33頁)

我國全社會碳排放主要來自一次能源中化石能源的使用。根據習近平主席在第 75屆聯合國大會上的演講,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在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布的《中國 2030 年前碳達峰研究》,2019 年,我國全社會碳排放約 105 億噸,其中能源活動占比約 87%,主要由一次能源中的煤炭(占能源活動比重 79%),石油(15%),天然氣(6%)構成。《研究》預計我國的全社會碳排放將于 2028 年達峰,峰值 109 億噸,至 2030 年降為 102 億噸;屆時,我國的一次能源消費量將分別達到 59 億噸和 60 億噸標煤。

能源消費總量持續增長,綠色轉型推動單位能耗下行。過去 30 年里,我國的 GDP總量由 1991 年的 2 萬億元上升至 2020 年的 102 萬億元,CAGR14%;同期能源消耗總量由 10 億噸標煤上升至 50 億噸標煤,CAGR6%。期間,我國單位 GDP 能耗持續下降,體現了經濟發展效率、發展質量的逐步提升。?十三五?期間,GDP 增速與能源消費總量增速趨向收斂;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城市化、電氣化水平的持續提升,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仍將維持穩定增長,同時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將推動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單位 GDP 能耗的進一步下降。

能源生產的清潔化以及能源使用的電氣化將是碳達峰的主要路徑。根據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布的《中國 2030 年前碳達峰研究》,預計?十四五?及?十五五?期間我國 GDP 年均增速 5%以上,一次能源年均增速 2%。我們測算至 2030 年,我國的 GDP 有望達到 165 萬億元,對應的能源總需求為 61 億噸標準煤。在經濟總量與能源消費總量維持增長的背景下,我們認為我國的碳達峰將主要依賴能源消費結構由傳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結合碳捕集、森林碳匯等零碳、負碳技術的推廣應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