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機場-擴容是機場發展的永恒主題(31頁)

機場的定義:提供航空器起飛、降落和地面活動而劃定的一塊地域或水域,包括域內的各種建筑物和設備裝置,主要由飛行區、旅客航站區、貨運區、機務維修設施、供油設施、空中交通管制設施、安全保衛設施、救援和消防設施、行政辦公區、生活區、后勤保障設施、地面交通設施及機場空域等組成。

我國機場的5級分類:機場的分類方式有很多,包括按服務對象劃分、按航線性質劃分等。在我國機場的分類主要依托航空運輸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發展戰略,從2008年《關于加強國家公共航空運輸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發布到2018年《國際航權資源配置與使用管理辦法》的出臺,我國航空運輸機場的分類處于持續調整和變化之中,結合民航“十三五”規劃,我們認為我國運輸機場大體上可以分為5類:大型國際樞紐、國際樞紐、區域樞紐、其他干線機場和支線機場。

改革開放后我國機場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大陸地區能用于航空運輸的主要航線機場只有36個,多是小型機場;至1978年,大陸用于航班飛行的機場超過70個(其中軍民合用36個);1984年后,各個省會及大中城市掀起了民航機場的建設熱潮,隨后一大批大、中、小型機場逐步投用,其中“十一五”期間,新增機場33個,改擴建機場33個,直接建設投資達到2500億元;至2020年底,全國頒證運輸機場達到241個,其中4F級機場13個,4E級機場38個,4D級機場38個,4C級機場147個,3C級機場4個,3C級以下機場1個。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型機場配套,輻射范圍較全的機場網絡布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