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原類型豐富,承擔多種功能。目前共有約 29 種膠原蛋白已被證實存在于脊椎動物中,按照結構是否為纖維狀可分為纖維狀和非纖維狀兩大類。纖維狀膠原蛋白主要承擔細胞支架的功能,固定細胞位置、發揮錨定作用,也為組織提供拉伸強度和剛度,主要的代表類型有 I、II、III、V、XI 型膠原蛋白;非纖維膠原可進一步細分為基底膜膠原蛋白(基底膜為連接表皮和真皮的重要結構)、短鏈膠原、FACIT(Fibril-associated Collagens withInterrupted Triple helices,具有間斷三螺旋的原纖維相關膠原蛋白)、跨膜膠原蛋白等,各自承擔不同的功能。
眾多類型中,I、II、III、IV、V、XI 膠原蛋白較為常見。I 型膠原在所有膠原中含量最高,約占膠原總量的 80%-90%,主要分布在皮膚、肌腱等組織,主要承擔細胞支架的功能;Ⅱ型膠原蛋白由軟骨細胞產生;III 型膠原蛋白在新生兒皮膚中含量較高,主要有修復功能;IV 型膠原蛋白為基底膜的主要成分;V 型膠原蛋白分布在細胞周圍以及Ⅰ型膠原的周圍,廣泛分布于結締組織中,可能在基膜和結締組織間起橋梁作用;XI 膠原是軟骨的微量成分,在軟骨膠原纖維的形成和軟骨基質的組成中起著重要作用,且常與Ⅱ型膠原共存。
膠原蛋白的形成經歷復雜的生物學反應。膠原蛋白遵循生物蛋白 4 個層次定義:1)以(Gly-X-Y)為特征的氨基酸,即每三個氨基酸有一個甘氨酸(Glycine);X 和 Y 代表其他氨基酸,最常見的為脯氨酸(Proline)和羥脯氨酸(Hydroxyproline,該氨基酸為膠原蛋白特有);2)氨基酸重復序列(Gly-X-Y)n 組成多肽鏈;3)三條多肽鏈以卷曲的螺旋方式聚集,經過蛋白酶裂解后形成三螺旋結構的原膠原蛋白(tropocollagen/TC)——膠原蛋白的基本組織單位(大部分原膠原蛋白分子量約為 30w 道爾頓),且其溶解度比前兩個層次大幅度降低,該步驟還去除了非螺旋結構的端肽;4)各 TC 分子彼此平行,并通過分子間交聯(crosslink)形成原纖維(fibrils)(TC 分子末端的殘基可促進相鄰TC 共價交聯,促進原纖維結構的穩定性)。原纖維結合在一起即形成了具備一定抗張程度(tensile strength)的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s),合成過程中涉及到數百個酶促反應以及折疊、溶解、分類和運輸等步驟。簡化看,膠原纖維的合成主要經歷氨基酸→多肽鏈→原膠原蛋白(三螺旋單體)→原纖維→膠原纖維 4 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