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材料-探航空鍛造企業商業模式(46頁)

航空鈦合金產業鏈上不同環節人均創收差異較大,上游材料、中游鍛件及終端主機廠領先,但人均創利從上游至下游呈現倒√型。綜合考慮軍品收入占比及配套的核心地位,我們選取航空鈦合金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四家典型公司,分別是西部超導、三角防務、愛樂達、中航沈飛四家進行分析,核心是從財務指標探討不同環節盈利驅動的差異。計算四家企業2017-2020年四年人均創收均值,西部超導、三角防務、愛樂達、中航沈飛四家企業分別為168.42、184.93、40.86、155.36萬元/人,上游材料、中游鍛件及終端主機廠的人均創收領先,并且差異較小,或反映對應產品的高價值屬性。但從人均創利看,四家企業2017-2020年均值分別為23.85、59.76、19.84、6.54萬元/人,呈現倒√型的形態分布,與傳統認知的微笑曲線(上游及下游盈利能力領先)具有顯著差異。

我們認為,商業模式的基本定義在于企業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去創造價值,而現有資源從形態上可劃分為人、財、物三大類,本質上企業家需要統籌三大類資源以實現增長,具體的增長路徑為企業如何賺錢、賺多少錢的關鍵所在。參考《清華管理評論》2020年8月20日公眾號發布的《商業模式的現代思維與創新路勁》(唐德淼,陳勁),商業模式是企業實現盈利、價值成長和基業長青的基礎,是由多個相互依存、互為補充的資源要素組成的整體結構,構建商業模式是為了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核心能力和資源整合是商業模式價值實現的關鍵影響因素。

基于對基礎制造業的認知及對商業模式本質的理解,我們建立兩個衡量盈利驅動模式的核心指標——生產人員人均產值及單位機器設備產值,可觀察到產業鏈不同環節企業的數值及增長率存在較大差異。考慮到企業存在存貨結轉及下游客戶確認收入節奏存在差異,我們將年度產值定義為本年度的營業成本與年末存貨中剔除原材料部分的賬面價值之和。基于此,“生產人員人均產值”我們定義為該年度的產值除以公司該年度年初及年末生產人員數量的均值,“單位機器設備產值”定義為該年度的產值除以公司該年度年初及年末機器設備賬面價值的均值。觀察到,2018-2020年中下游企業生產人員人均產值保持相對穩定趨勢,而西部超導、三角防務增長較為迅速,而其中三角防務接近翻倍。在單位機器設備產值方面,中下游企業保持相對平穩趨勢,如愛樂達2017年、2020年分別為1.49、1.42,中航沈飛分別為25.18、22.41,為四家企業最高值;西部超導逐年遞減,從4.34下降至3.51,降幅最大。而三角防務逐年增長并實現翻倍以上漲幅,從0.75增長至1.8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