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計算機-人工智能AI對碳中和及發展導向(23頁)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通過普通計算機程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核心問題是建構跟人相似甚至更高的能力,包括推理、規劃、學習、交流、感知、使用工具和操控機械等。人工智能的應用包括四個方面:①感知,即看、聽、讀、寫、說,典型應用如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②認知,包括分析識別、預測、判斷、學習;③創造力,如作詩、繪畫;④智能,涉及到人類的自我意識、認知與價值觀。

美國計算機協會 1956 年組織的 Dartmouth 學會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概念。1956 年,麥卡錫、明斯基等科學家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開會研討“如何用機器模擬人的智能”,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這一概念,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根據中科院院士譚鐵牛的報告,在這之后,人工智能經歷了起步發展期、反思發展期、應用發展期、低迷發展期、穩步發展期、蓬勃發展期等 6 個時期。因此,人工智能行業是在起起伏伏中向前發展的,既有經費枯竭的寒冬,也有技術突破而大發展的春天。

人工智能被視作推動人類進入智能時代的決定性力量。地位與蒸汽時代的蒸汽機、電氣時代的發電機、信息時代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相當。從競爭格局上看,全球產業界紛紛布局,但尚未形成壟斷。谷歌 2017 年提出其發展戰略從“移動優先”轉向“人工智能優先”,BAT 等國內互聯網巨頭也相繼設立了人工智能實驗室,眾多創新企業憑借在細分領域的優勢參與垂直應用領域的競爭。世界各主要經濟體把人工智能作為提升競爭力的抓手,2013 年以來已有 20 多個國家地區發布了人工智能相關的戰略或規劃。例如,我國國務院 2017 年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描繪了面向 2030 年的人工智能發展路線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