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計算機算力集約利用對碳中和支撐影響(25頁)

云計算思想由來已久。云計算的商業運用雖不過 15 年,但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互聯網的早期。1961 年,圖靈獎獲得者麥卡錫第一次提出“UtilityComputing”的概念,認為計算機可能變成一種公共資源,像水、電、煤氣一樣,被每一個人使用。1996 年,Compaq(康柏電腦)在內部文件中首次提及“云計算”一詞。2006 年,以亞馬遜第一次將其彈性計算能力作為云服務售賣為標志,云計算這一新的商業模式誕生。2008 年,谷歌對外發布云業務 Google App Engine,微軟也發布云計算戰略和平臺 Windows AzurePlatform。至此,亞馬遜、谷歌、微軟三大巨頭均參與進來,2008 年也被視作云計算“鯉魚躍龍門”的一年。2009 年后,IBM、VMWare、AT&T、ORACLE 等海外 IT 廠商紛紛加入到競爭中。到 2019 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已達到 1883 億美元。

中國云計算發展基本同步于海外。2009 年,阿里軟件在江蘇建立首個“電子商務云計算中心”,不僅出租云的計算、存儲和網絡服務,還提供各種電子商務服務,這標志著云計算正式走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2010 年,騰訊云正式啟動,同年華為云也開始了部署戰略。2012 年,百度云憑借自身的搜索引擎優勢后發趕上。此后,金山云、UCloud、青云、天翼云、京東云等紛紛開始發力,云計算在中國徹底爆發。

政府對云計算的價值認可并未比商業落地遲到太多。美國政府曾發布多項政策支持云計算發展,比如 2010 年提出“云優先”戰略、2018 年又升級為“云敏捷”戰略,讓各機構采用可以簡化轉型并擁抱現代化能力的云解決方案。2010 年,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的《云計算與日本競爭力研究》提出,通過開創基于云計算的服務而開拓全球市場,在 2020 年前培養出累計規模超過 40 萬億日元的新市場。而在中國,尤其是2020 年,國家發改委首次對“新基建”的概念進行正式解讀,云計算是新基礎設施的一部分,正日益走向產業政策和人力資本投入的中心,將與人工智能、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新興技術融合發展,從底層技術架構到上層服務模式兩方面賦能傳統行業智能升級轉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