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塑料概念: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界如土壤和/或沙土等條件下,和/或特定條件如堆肥化條件下或厭氧消化條件下或水性培養液中,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作用引起降解,并最終完全降解變成二氧化碳(CO2)或/和甲烷(CH4)、水(H2O)及其所含元素的礦化無機鹽以及新的生物質(如微生物死體等)。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開始采用塑料棚膜用于稻田種植,并在1979年正式從日本引入塑料地膜用于蔬菜種植。塑料產品的應用對于中國的農業發展做出了貢獻,但是也帶來了白色污染問題。大量塑料殘膜影響景觀,且有動物誤食死亡。為應對這一問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上海塑料制品研究所等科研和生產單位開始研發可降解塑料地膜,開發的主要品種為光降解塑料。
在傳統單體聚合的過程中加入淀粉等添加劑進行改性,使塑料在一般環境中可以裂解成微小的塑料片段,但這種降解方法并不能將塑料完全降解,其剩余的塑料片段不僅難以回收,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與普通塑料同樣的危害。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由于土埋部分無法接受光照進行降解,且受到歐美國家技術路線的影響,中國產業界對可降解塑料的研發逐漸集中到了淀粉添加型降解塑料方向。但是淀粉添加型塑料難以完全生物降解,且價格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