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入穩步增加,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我國教育經費來源包括: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民辦學校辦學經費、社會捐贈經費、事業收入及其他。其中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主,2018年占比達80.18%,而國家財政性經費又以地方政府投入為主,占比達92%;2019年我國教育經費支出總額超過5萬億,達5.02萬億/+8.74%,占GDP比重5.09%,其中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4萬億,占GDP比重4.06%,連續8年保持4%以上,從全世界范圍內來看,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仍有提升空間。
家庭付費意愿高,價格不敏感,剛需好賽道。根據2019年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數據顯示,居民年度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559元,占可支配收入70.15%,其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2,513元,占人均消費支出比重為11.7%,從2013-2019年人均消費支出構成來看,居住、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支出占比有所提升,醫療保健提升比重最高為1.9%,教育文化娛樂位居第二,為1.1%;從城鎮居民口徑數據來看,2019年教育文化娛樂消費支出3,328元,占支出比重為11.86%,占可支配收入比重為7.86%,教育文化娛樂支出跟隨可支配收入增長,占比有所下降。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被問及未來 3個月準備增加支出的項目時,居民選擇比例由高到低排序為:教育(30.9%)、醫療保健 (28.1%)、旅游(21.6%)、購房(20.1%)、大額商品(18.9%)、社交文化和娛樂(17.5%)、保險(15.0%);另外,《中國商業教育輔導市場消費力報告》顯示,學前和中小學教育階段,中國家庭的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20.6%。
家庭付費意愿高,價格不敏感,剛需好賽道。教育是剛需,具備抗周期性。除了義務教育外,早教、幼教、課外輔導及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教育焦慮感、競爭壓力及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剛需性質明顯,具備抗經濟周期屬性,行業具備持續增長能力。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性,品牌具備定價能力。教育資源是非純公共品,具備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更是稀缺,品牌具備一定的定價能力,而且消費者價格敏感性低。預收款模式,現金流良好。教育行業主要的收入來源于學費/培訓費,一般采取預收模式,保證行業良好的現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