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癌癥2-腸癌肝癌早篩窺見未來(49頁)

結直腸癌(CRC)有清晰的進展分期,篩查空窗期較長,屬于最能“防”和最好“治”的癌種之一,也是為數不多的建議進行常規篩查和最可能通過篩查來預防的癌種之一,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高達 90%以上。結直腸癌發展周期相對較長且有明確的癌前階段,從息肉到腺瘤進而發展至腸癌的周期大約需要10年左右,篩查空窗期較長。0-II 期是腸癌的黃金早診階段,如果早期或癌變前發現,經過正確治療可以實現治愈;無癥狀患者可以通過篩查發現癌前腺瘤,在腸鏡下切除或者手術切除基本可以完全根治,90%以上不復發,而晚期確診需通過化療、放療、靶向治療等手術,效果較差且復發風險高。根據美國聯合癌癥委員會(AJCC)統計數據顯示,早期(0/I 期)結直腸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高達 90%以上,而 IV 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僅為 10%左右。

美日等發達國家腸癌早篩的推廣顯著降低結直腸癌發病率。對比美日等發達國家來看,通過腸癌早篩推廣能夠有效降低腸癌發病率及死亡率。以美國為例,根據《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2020)》數據顯示,美國 50 歲以上人群結直腸癌發病率自 2000 年開始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 3%左右,這主要得益于腸鏡篩查率的提升,其中 50 歲以上人群腸鏡的篩查率從 2000 年的 20%上升至 2018 年的 61%。此外,日本也早在 1992 年就已經推出了腸癌全民篩查政策。腸鏡或其他篩查手段的普及,推動早期篩查滲透率不斷提高,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結直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

我國腸癌新發病例持續攀升,主要由于我國尚缺乏有效的篩查方法、腸鏡檢查能力不足、民眾對腸鏡檢查依從性低等因素,導致腸癌篩查率不足。根據《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2020)》,中國各個地區和醫院診治水平參差不齊,總體診斷的早期結直腸癌患者占比約 20-30%,大部分患者診斷時已是中晚期。根據Frost&Sullivan 數據顯示,2019 年中國建議接受結直腸癌篩查的人口的滲透率遠低于美國(16.4% vs 60.1%),主要由于我國民眾對腸癌篩查的認知不足、缺乏有效篩查方法、低依從性以及腸鏡檢查能力不足等因素所致。根據《中國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數據顯示,在 2292 名接受調查的結直腸癌患者中,97%的患者在患病前未做過腸鏡檢查,其中有 86.5%的患者是因為不了解需要做腸鏡來確診,整體篩查意識薄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