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觸底反彈,Q3 銷量大幅增長。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在經歷 2016-2018 年的高速發展后,2019H2-2020H1 新能源市場受到短暫沖擊。分析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1) 2019 年,純電乘用車最高補貼金額大幅下降;(2) 19H1 補貼退坡之前,消費者提前購買,造成一定的透支效應。2020 年初受到國內外疫情影響,新能源汽車 Q1 銷量大幅下滑,Q2 開始銷量逐漸回暖,Q3 銷量大幅增長,同比增速超過 100%。
電池熱管理尚在發展期。電池冷卻方案分為風冷、液冷和制冷劑直冷。鋰電池在-20℃-60℃溫度下可放電,在 0℃-60℃溫度下可充電,但較合適的工作溫度為 5℃-35℃,高效工作溫度為 20℃-35℃,因此電池高于 35℃時,需要降溫散熱,低于-5℃時,需要加熱復蘇。混動和早期純電車型由于電池容量小,電池包為異形結構,散熱空間大,因此采用風冷結構;純電動車電池容量變大,電池包演變為一體化整包結構后,發熱加劇,風冷結構無法滿足散熱要求,因此電池冷卻大多采用液冷結構,電池包內部安裝冷卻管道或冷卻板,如特斯拉 Model S 采用 U 型管冷卻,Model 3 采用的板式冷卻;寶馬 5 系新能源車采用制冷劑直冷結構,可以減少電池熱交換器的二次熱交換造成的能量損耗,但是電池中需要布置毛細管道或電磁閥,且要防止電池局部過冷,控制難度大,因此該技術還未被OEM 大規模采用。 低溫時,鋰電池由于電解質移動緩慢,導致電池充放電性能下降,容量大幅減少,為幫助電池快速恢復,越來越多的車型開始具備電池制熱功能,常見的制熱方式有 PTC 水加熱、電器余熱加熱和電池自加熱。
冷媒更換,突破沸點局限。空調系統的能量遷移依靠制冷劑的氣液轉換實現,因此與制冷劑的沸點相關。R134a 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在國內取代 R12 成為車用制冷劑;歐美國家因 GWP 需≤150 只能選用美國杜邦和霍尼韋爾公司聯合開發的 R1234yf 制冷劑。兩種制冷劑沸點均為-20℃以下,由于沸點與壓力正相關,所以在系統壓力 20bar,環境溫度為- 10℃時,制冷劑無法實現氣液轉換,等同 PTC 制熱模式,COP 值≤1,無法實現節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