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世紀中期-20 世紀初,工業革命帶來發展契機。18 世紀,木材等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使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各行各業涌現出諸多科技創作和技術革新。1775 年,詹姆斯〃瓦特發明了改進的蒸汽發動機,這為鋼鐵的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同時,鋼的優良特性和規模化生產為動力機械時代提供了許多堅固、鋒利的工具,這使其應用市場進一步擴大。
1946 年-21 世紀初:戰后復蘇,百業待興,鋼鐵行業重煥活力在經歷了二戰和經濟大蕭條后,各國貿易和工業開始復蘇。那些曾經生產坦克和戰艦的企業開始轉向滿足汽車和家用電器等市場。戰后人口迅速增長,同時帶來房地產業的興旺。越來越多的人口流向城市,基礎設施和房屋建筑都需要大量鋼材。到 20 世紀 60 年代。白色家電和汽車的興起進一步增大了對鋼鐵的需求。與此同時,煉鋼技術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堿性氧氣煉鋼法和電爐煉鋼法成為主要的生產工藝,使得生產過程更高效、更節能。
鐵礦石自給不足,依賴南美進口。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2018 年數據顯示,世界鐵礦石原礦儲量前 5 的國家(烏克蘭、俄羅斯、巴西、中國、澳大利亞)儲量占全球儲量 78.5%,礦山鐵儲量主要集中在巴西、俄羅斯和澳大利亞三國。自 2012 年起,巴西和澳大利亞兩國的鐵礦石出口量一直占據全球鐵礦石總要集中在巴西、俄羅斯和澳大量的 70%以上,且四大礦山已經形成實質性寡頭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