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數據技術最早的經典應用之一,即是在流行性傳染病的預測和控制方面。2008 年初 Google 推出谷歌流感趨勢(GFT)網站,根據谷歌搜索數據匯總實時對全球當前流感疫情進行預測,并于 2009 年成功預測到 H1N1 在全美范圍的傳播,而且對病毒爆發時間和地點的判斷極其準確。雖然,2013 年 2 月,《自然》雜志發文指出GFT 預測的流感數據超過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監測數據兩倍,但是 GFT作為大數據這個概念出現之前的經典應用依舊表現了大數據的巨大應用潛力,并凸顯了大數據應用實踐中需要注意和改進的方面還有很多。
除了 BAT 等傳統的互聯網巨頭,此次疫情的大數據控制方面,運營商在數據源以及數據分析上面也展現了自身的價值。運營商憑借所處的數據交換中心地位,能搜集到與用戶息息相關的最有價值、更為準確的數據,包括:地理位置、商業活動、搜索歷史、社交網絡等,其 DT 時代的戰略地位是 BAT 等互聯網巨頭所無法企及的。再者,電信大數據天然具有用戶最為詳細的信息,在國家力推用戶實名制后,電信數據更準確的涵蓋了用戶方方面面真實且完整的信息。受益于移動終端數量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動用戶數量的大幅增長,運營商多年來已形成有效的用戶大數據。
除了在疫情數據呈現分析收集,以及在重點人群流動監控方面,此次大數據技術對肺炎的疫苗制備、病患醫治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20 年 1 月 24 日,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首次發布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毒種的重要權威信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成功分離了我國第一株病毒毒種,并公布了其信息及電鏡照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