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論職業教育-政策加持正當時(35頁)

國內職業教育分為學歷職業教育和非學歷職業教育,學歷職業教育由學校主導培養并最終頒發相關學歷證書,而非學歷職業教育無學歷證書,主要是資質、職業技能的培訓,二者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學歷職業教育分為中等和高等,分別對應中專技校和高職高專,學校享受財政生均補貼,2018 年中等職業教育生均教育經費為 19742 元(yoy:7.45%),學生在校學習理論知識&部分實訓,畢業領取中專或大專文憑。

學歷與非學歷職業教育目標都是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終極目標都是就業,二者區別在于是否頒發學歷證書,但是在運營模式上有著較大的區別,學歷教育的經費主要依賴于政府教育經費,學校土地多為政府劃撥,具有較強的體制內特點,受教育政策監管嚴格,除了少部分民辦職業學校有市場化能力,大部分學歷教育學校的市場化能力較弱。而非學歷教育的培訓機構運營較為市場化,運營以輕資產模式為主,但是門檻低,地方性小機構多,但全國性成規模的龍頭稀缺。

從市場化和投資角度來看,學歷職業教育的看點是民辦職業院校,1)獨立運營角度,只有民辦學歷職教院校才具有獨立市場運營能力(可選擇為營利屬性),受其法律主體影響,多選擇在香港上市,如中教控股、新華教育等高校;公辦院校屬于國家公共事業,除非轉型為民辦才可能有市場化營利,比如獨立學院剝離設立為民辦。根據教育部 2018 年數據,民辦學歷職教院校在校生規模合計為 456.14 萬人,占整個學歷職業教育的比例為 17.17%,也就意味著整個學歷職教市場中僅有 17.17%市場化。2)產教融合投資,社會力量(培訓機構或其他市場企業)通過與院校合作辦學的方式獲取合理收入,比如達內教育與高校合作開設 IT 選修課,獲取學費分成,再比如為院校提供其他運營業務,也就是政府采買業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