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醫療信息化-DRGs+PBM的必然(29頁)

美國 PBM 現狀: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參與者,整合后行業高度集中。1)截至 2018年,美國 PBM 企業累計覆蓋超過 2 億人藥品需求,接近 90%用藥需求通過 PBM 支付,對藥品生產企業、連鎖藥店等藥品供應鏈條的參與者都擁有強大的議價能力,已經成為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2)伴隨著控費復雜度的提升、基礎 IT 能力的發展,數據積累與信息化控費重要性凸顯,PBM 企業整合,從超過 150 家整合為目前前七大企業市場份額超過 70%。

相比于單純的醫療信息化建設,PBM 模式有明顯優勢,主要是壁壘與盈利:1)更高的進入壁壘,由于 PBM 需要積累大量醫療數據,后來者很難反超,因此具有更深積累的公司也自然建立更高的進入壁壘,而醫療信息化企業目前各家企業產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競爭更為激烈;2)更好的盈利模式:醫療信息化企業目前以信息化訂單建設模式為主,需要大量的定制與實施,企業邊際拓展與人力相關,而 PBM 則通過控費前后的差價獲取利潤,對于上下游都有一定議價權。因此, PBM 模式是目前醫療信息化企業未來追求的可見轉型目標之一。當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各信息化公司都在尋求成長為 PBM 企業的機會。

歷史環境決定醫生、醫院收入與藥品價格相關。20 世紀 50 年代,醫院服務具有福利性質,醫療服務收費標準定的很低,同時政府沒有足夠的財政資金支撐醫院的運行,因此允許醫院通過“藥品加成”的方式自行解決。“以藥養醫”最初的提出,就是指醫院可以用“藥品收支結余”彌補“醫療收支”虧損,醫院通過藥品加成的利潤,維持自身運轉,即“以藥養醫院”。在這一政策下,藥品利潤越高,醫院和醫生的收入越高,于是出現了“大處方”的現象,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看病貴”的問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