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電影專題-如何看待院線公司投資價值(32頁)

從票價來看,無論從國際對比還是與國內同行業娛樂消費單位時間價格對比來看,我們認為我國當前電影票價已經較高。電影觀影以中產階級娛樂消費定義開始崛起,從一、二線城市開始推行,這造成了我國相對較高的電影票價(約 35 元左右)。從國際對比來看,以平均票價/人均可支配收入為核心參考指標,2017 年我國以城鎮可支配收入為基數的占比為 0.09%,高于世界上所有主流電影市場的水平。

票價顯然難以成為我國電影票房增長的核心驅動,那觀影人次未來提升空間還有多大?我們認為,我國當前按城鎮人口統計的人均觀影次數已經突破 2 次,絕對水平已經不低。主流觀點認為,從國際市場橫向比較來看, 我國 2.1 次人均觀影次數雖然較美國、法國、韓國約 3-4 次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但是必須看到的是 2.1 次水平已經高于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我國 2.1 次觀影次數或許已經超越了消費紅利能夠解釋的范圍,未來能夠提升空間需要更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

人均觀影次數是反映觀影行為在觀眾心目中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指標,其受到供給端內容優劣、娛樂方式選擇多寡、熒幕便捷程度等以及需求端消費能力、消費意愿等多方面因素影響。2000 年以來美國人均觀影次數下降,或與 2000 以來 HBO 引領的原創美劇新風潮、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有關。日本電影從 1980 年以來表現乏善可陳的核心原因或來自于其國產電影內容定位偏小眾,沒有引起更廣泛文化共鳴有關。韓國市場則值得研究,其人均觀影次數自 2000 年以來“一騎絕塵”,其產業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