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液晶面板產業制造升級研究(30頁)

LCD 市場多技術并存,LTPS TFT-LCD 是發展趨勢。1888 年,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茨爾在做膽甾醇苯酸酶加熱實驗時發現,這種晶體在溫度超過 145.5℃時會融化成渾濁的液體,繼續加熱到 178.5℃時,渾濁的液體透明化了。同年,萊尼茨爾的朋友萊曼使用自制的偏光顯微鏡觀察發現,這種液體看似像液體,但是顯示出與晶體類似的雙折射性,因此與萊曼將其命名為“液態晶體”(liquid crystal),即后來所謂的液晶。液晶被發現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得到應用,直到 1968 年才被制作成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 Display)。

OLED 性能優異,柔性 AMOLED 最受歡迎。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機發光二極管,是一種有機自發光材料,其自發光性質使得 OLED 的屏幕不需要添加背光模組,在屏幕的厚度上相比 LCD 可以做的更薄,此外 OLED 相較于 LCD 還擁有廣色域、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極快的反應速度、可彎曲、省點等一系列優勢。

面板行業起步之時技術受制于人,前進之路飽含辛酸淚。我國液晶面板行業起步時就已經落后日本近十年,大陸彩電等市場長期遭受“缺屏之痛”。1998年 9 月,北方彩晶從日本 DTI(東芝和 IBM 的合資企業)引進了一條第 1 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由于核心技術的欠缺,液晶面板次代升級后企業無力發展更新。后來也有企業從國外引進過液晶面板生產線,但由于專利受制于人,高額的專利費用大幅拉低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產品價格競爭力,最終仍以失敗告終。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大陸液晶面板貿易長年依賴進口,一度在進口物資消費榜中,液晶面板僅次于石油、鐵礦石、芯片位居第四,逆差在 2010 年甚至達到了 200億美元,而隨著國產面板廠商的發力,液晶面板國產化進程的加速,面板貿易逆差正逐年降低,根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截止到 2017 年我國的面板貿易逆差已經下降至 45 億美元,未來隨著以京東方為代表的國產面板廠商新建產線的投產以及 OLED 面板市場的擴張,貿易逆差有望進一步縮小,此外根據 IHS 的統計數據顯示,預計 2018 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面板顯示生產地區,占比也將達到全球市場的 3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