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周期維度來看,LED芯片行業在“海茲定律”的驅動下整體向上發展。LED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產業化之后至今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不同階段芯片價格、競爭格局迥異,但總體在“海茲定律”的驅動下向上發展。海茲博士曾在2003年統計了從1965年第一只商業化LED到2003年LED的產業數據,發現每經歷18至24個月周期,LED亮度翻一番。由此著名的“海茲定律”浮出水面:LED的價格每10年將為原來的1/10,輸出流明則增加20倍。這一定律也被稱為LED界的摩爾定律。
2002年之前:迷茫的技術探索期。1927年俄國科學家制作了第一顆LED,到了20世紀70年代末期,相繼出現了紅、橙、黃、綠、翠綠等顏色的LED。1993年日亞化工的中村修二發明了基于氮化鎵和銦氮化鎵的藍光LED,隨后人們在藍光LED的基礎上得到了白光LED,藍光和白光LED的出現拓寬了LED的應用領域,使全彩色LED顯示、LED照明成為了可能。當時由于日本的日亞化學壟斷了藍光和白光LED的專利,成為了市場的先行者。
2002~2009年:技術進步,成本下降,應用推廣。隨著其他地區廠商逐步突破技術壁壘進入了LED市場。2002~2009年,臺灣廠商大量投入主導了LED市場,在此階段一系列的技術進步提高了LED性能并降低了LED的成本,先后導入了手機鍵盤背光、大尺寸LCD背光、照明等應用領域,LED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此階段需求不斷向上,基本處于供需平衡狀態。
2010~2017年:高低潮交替的應用滲透期。2008年起,芯片技術迎來突破,圖形襯底PSS技術將亮度再提高30%以上,LED開始進入電視背光,2009~2010年下游需求旺盛,背光源市場爆發,臺灣LED大廠晶電2010年營收同比增長62.57%。隨后幾年LED又逐漸在照明、顯示等領域加速滲透,應用范圍不斷擴大,市場規模逐漸增長。
由于短期內供給與需求的博弈,LED行業也存在周期性的特征。從長周期的角度來看,LED由于應用領域不斷擴大,市場規模不斷增長,行業具有典型的成長性特征,但是短期由于供給和需求的博弈,LED芯片行業景氣度有所波動。短期供給和需求的博弈主要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LED芯片產能的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另一方面則是產業鏈中Over booking所導致的放大效應形成的負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