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Phone 背后的Assembled in China 窺視中國制造業。我國制造業主要集中于模組和中低端零部件的加工貿易,高附加值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少,尤其在上游新材料領域的研發制造水平還遠遠落后于美國、日本及德國等發達國家,大量消費電子及高端工業所需的原材料均依賴進口。雖坐擁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卻缺乏引領產業發展的上游龍頭企業。東南亞等國家依托更低的生產要素成本優勢,加工制造環節從我國轉移的趨勢漸顯。加快產業升級速度,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刻不容緩。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里明確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新材料領域無疑就是我國創新戰略急需填補的一塊空白。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 規劃》將新材料、航空航天裝備、生物醫藥等列為國家2015-2025 之間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同時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把新材料產業也列為加快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
日本產業升級的成功案例:日本震一震,全球抖三。抖曾幾何時,日本Made in Japan 也是山寨產品的代名詞。日本通過明治維新率先吸收西方國家先進的制度和科技成果,通過甲午戰爭賠款大舉發展科技,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一舉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隨之而來的,還有覆蓋了各行各業的日本山寨產品。
電芯及PACK 廠競爭格局分析。智能手機的發展已逐漸進入存量市場競爭階段,從收入規模來看,公司2017 年大概率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池封裝廠,超過新普、德賽、順達等對手。PACK 的核心在于BMS/保護板,封裝只是收取加工費。由于發展歷史原因,可將消費電子大致分為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兩大陣營。傳統的筆記本電腦陣營,電芯基本采用的18650 電芯,BMS 和封裝廠商是臺系廠商的天下,新普、順達、加百裕、新盛力號稱臺灣四大PACK 廠。而在智能手機領域,采用更加輕薄短小的軟包電池,新生產業鏈轉移到了中國大陸,德賽、欣旺達、飛毛腿、明美號稱大陸四大PACK 廠。在BMS 領域,德賽子公司藍微電子、臺灣華通、欣旺達最具優勢,基本瓜分了全球主流手機廠家的BMS 份額。在如此格局下,民營背景的欣旺達依靠長期優質的產品形象和服務響應能力所積累的客戶口碑和市場份額優勢將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不可替代。
供給受限疊加長期需求預期,上游材料漲聲一片。新能源車大浪潮的來臨,使動力電池成為鋰電池技術的新載體。相比消費類鋰電池,動力電池容量大、數量多,對上游原材料形成了指數式爆發需求。由于同屬鋰電池這個大技術路徑,動力電池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擠壓消費類鋰電池的上游材料供給。本身儲量、開采難度/產能就有限的原材料,疊加長期的下游需求預期,促成了上游的漲價潮。年初至今,鈷的價格已經翻了一倍,金屬鈷目前接近40 萬/噸。除此之外,經濟大周期的到來,也帶動了銅、銅箔、PCB、鋁箔、半導體硅晶圓等材料價格的上漲。銅價在過去一年也有超過30%的漲幅,而12 寸硅晶圓價格較16Q4 也有10%左右上漲。
消費鋰電與動力鋰電價格走勢的分化。新能源車整體還是一個初生的行業,若想在未來得以普及,售價是和傳統燃油車PK 的重要一環。占據整車成本一半左右的動力電池則當仁不讓的扛起了降價的重任。目前除去補貼,新能源車成本仍相對高昂,而國家也明確補貼將逐年退坡,并在2020 年以后退出。因此,如何在2020 年前把電池成本逐步降低(國家要求能量密度翻倍的同時價格降一半),是整個新能源車產業目前最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