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爆發期(2011-2014)。初期小米充分享受國內智能手機普及和網購渠道紅利,以1999元小米/799元紅米打造“發燒”、“入門”兩大系列手機,以比肩大牌高端旗艦機配置+國產山寨機價格的“高配低價”組合,迅速搶占年輕一代換機和嘗新市場風口,成為年輕人“第一部智能機”。依據小米官方及IDC數據,2014年,小米年銷售額達到743億元,全年手機出貨量達到6112萬部,國內市場份額攀升至12.5%,超越三星成為國內第一大手機品牌。同年12月,小米官方宣布完成11億美元融資,引入云鋒基金、DST等知名投資機構,投后估值到達450億美元。
小米生態鏈布局期(2014-2016)。爆發式增長后,對供應鏈的掌控力不足成為小米成長的掣肘。2015年,原定三季度初發布的小米第五代旗艦手機(小米5)因供應鏈問題推遲至2016年2月發布,導致小米全年缺少重磅旗艦新品上市,小米手機遭遇滑鐵盧。但手機市場的瓶頸期被生態鏈布局所彌補,2014年小米開始以生態鏈模式,沿著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耗材三大圈層投資布局,打造小米生態圈。2014-2016,小米三年累計投資77家硬件創業企業,其中30家發布產品,至2016年生態鏈硬件銷售額破百億。在小米手機遭遇瓶頸的兩年,有效保持了小米品牌熱度,并搶占IoT(物聯網)風口。
小米新零售二次騰飛期(2017年以來)。小米手機在2016年狠補供應鏈短板后重新發力,MIX系列高端機的成功引領了行業全面屏創新風潮,以印度為代表的海外市場復制了小米在國內市場高性價比策略的成功; 2014年以來持續投資布局的生態鏈企業亦進入產品爆發期;同時,線下小米之家成為最受矚目的線下新零售成功樣本之一,線上“有品”躋身主流品質電商行列。產品+渠道兩個維度爆發,助力小米二次騰飛:依據IDC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小米手機出貨量達到6180萬部,同比增長71%,出貨量重返全球前五;10月小米即提前完成年初制定的1000億全年銷售目標;全年生態鏈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100%至200億,小米之家門店新開約235家至287家。
硬件板塊即小米系列智能終端產品。其中小米自身主要生產手機、電視、路由器以及AI音箱(核心入口&控制產品)。另外通過生態鏈投資布局,全面輸出小米產品方法論和價值觀,提供設計、研發、供應鏈和渠道全方位支持,保證產品風格統一,沿手機周邊、智能硬件、生活耗材三維度全面拓展小米生態產品邊界。
新零售板塊即小米零售渠道。創業初期小米定位互聯網手機品牌,主攻年輕群體(互聯網接受度高),且爆款戰略下產品線極為有限(每年僅主推1-2款主力機),因而主打線上官網渠道。2014年小米線上官網銷售額達到351億元,電商市場份額達到3%(WIND數據),在B2C電商中僅次于天貓&京東;2015年以來,伴隨小米生態鏈產品線快速擴張,線下“小米之家”門店+線上“有品”品質電商的組合成為小米新零售渠道全新布局,是小米生態鏈產品體驗推廣和用戶群擴張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