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O2O融合深化,互聯網+流通再度升級(43頁)

我國進入第四次零售革命后時代。19世紀至今,我國共經歷了四次零售革命。19世紀中,第一次零售革命中管理統一、標準化運作的百貨公司營運而生,剛開始百貨公司以“品類眾多、價格低廉”為特色,隨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連鎖商店和超市的出現,百貨公司逐漸從中低端的日用品銷售過渡到中高端的服裝、化妝品、珠寶等銷售。19世紀后期迎來了第二次零售革命,出現了可快速復制的連鎖商店,連鎖商店的出現改變了商業組織的形式,即由單體店向組合店方向發展。20世紀30年代,第三次零售革命開始出現超市,當時汽車、冰箱等家庭設施成為超市興起的客觀條件,超市踐行“薄利多銷”,極大地激發了消費者地購物欲望。20世紀90年代,第四次零售革命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在線消費,催生出電商產業,目前第四次零售革命進入后期,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更新,電商發展逐漸成熟,開始呈線上線下融合趨勢,出現“新零售”業態。

歷次零售業態的革命均在“成本、效率、體驗”三個要素中部分或全部得到根本性的提升。第一次百貨公司的零售革命通過大批量生產實現了降本增效,通過聚集式銷售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第二次連鎖商店的零售革命中,店鋪通過規模化、標準化運作降本增效,通過廣泛布局店鋪網點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第三次超市零售革命,通過批量低價銷售以及批量管理提高流通速度以及周轉效率,并通過極大豐富的品牌以及低價提高消費體驗;第四次互聯網零售革命通過縮短零售分銷鏈條,實現降本增效,通過“互聯網”實現了無界銷售,提高了消費者購物的便利性。

驅動零售行業第四次變革的兩大因素是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以及零售技術。從消費端來看,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體現在隨著商品供應極大豐富的背景下,消費者已經不僅僅滿足于獲得商品,而更多地希望獲得個性化的商品;同時,消費者希望更多地參與到消費的過程中,并且影響商品上游的生產和設計。從技術端來看,隨著物聯網、大數據地不斷更新,技術發展方向趨于感應、互聯和智能,在該技術下消費行為將實現可感知、可優化、可觸達和可服務。

第四次零售革命下的流通升級體現為“互聯網+流通”新趨勢,為電商、新零售、物流以及免稅店四大方向帶來發展機遇。首先,就電商來說,該行業商業模式已經發展成熟,目前進入優化服務的后發展階段,“互聯網+”的流通升級將再次實現電商物流行業的降本增效,成為電商行業未來5年競爭的必要手段與卡位;其次,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線上線下一盤貨,服務產品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貨物將不會近圍繞電商配臵,還會針對線下實體店數字化后的訂單進行配臵,將最大化的實現零售物流的降本增效;再其次,就物流行業本身而言,在“互聯網+”和“新零售”的大背景下,零售物流將逐漸實現通過線上線下數據最優化成本和時效,且催生出車貨匹配、即時配送等新的物流業務模式;最后,在新流通體系的支持下,免稅行業也存在發展機遇。

流量紅利時代,電商平臺趁勢崛起。互聯網的普及為中國零售線上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互聯網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而風靡全球。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至今 20多年的時間,互聯網在中國經歷了飛速的發展。2016年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2009-2017年間復合增長率為9.63%。互聯網普及率為53.3%,較2015年底提升了2.9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達6.59億,較2015年底增加7500萬人,2009-2017年間復合增長率為16.90%。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人群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2016年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從60.0%提升至63.8%。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4.67億,較2015年底增長5400萬人,增長率為13.08%,2009-2017年間復合增長率為23.27%。2016年我國手機網購用戶規模達到4.41億,較2015年的3.4億增長29.7%,2011-2017年間復合增長率為180.53%。截至2016年,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已達4.7萬億,較去年同期增長23.90%,2012-2016年間復合增速40.68%,線上零售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滲透率達14.2%,手機端交易規模占網購比例也已經從2012年的5.8%增長至2016年的68.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