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專車出行-滴滴vs神州(60頁)

引言:“黑專車”,創新還是馬甲?2015 年6 月25 日,神州專車以“Beat U,我怕黑專車”為主題,發布系列海報組圖炮轟Uber,吳秀波、海清、柳實等眾多名人參與其中,宣稱“不僅舒適、更要安全,這就是我們的觀點!”、“我們永遠做最極致、最安全的用戶體驗”,“烏伯,請停下你的黑專車!”,矛頭直指Uber 打車軟件的安全痛點,引發網友爭議和吐槽,被質疑不正當競爭。當晚,神州專車不得不公開道歉并送出每人30 元的叫車優惠券,明星也紛紛表態轉明立場。這場營銷成功地把神州專車的關注度提升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花費”總額近億元,但迎來了知名度,卻失去了美譽度。

共享專車一出,交通出行重構。專車誕生之前,居民主流的短距離出行方式主要有三種:公共交通(地鐵、公交),出租車,私家車。由這三種方式構成的出行格局已形成多年,非常穩定。以上海為例,1995年以來出租車和私家車所占的出行比例(分擔率)逐年增長,2013 年出租車所占的出行比例達到了19.5%,軌道交通占42.5%,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交通壓力的增加,上述三種出行方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滿足居民多元化出行場景下的出行需求。

從三足鼎立到一騎絕塵,資本大佬左右格局。專車市場的競爭格局經歷了打車軟件的戰國七雄到雙雄爭霸,專車時代因為加入Uber、神州后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到最后滴滴的一騎絕塵的領先。分析背后的原因,打車軟件企業的開發成本、技術含量并不高,因此市場推廣成為打車軟件企業能否生存下來的關鍵力量,而地推成功與否、流量獲客拿到與否背后的核心要素則是資本。資本決定了專車企業燒錢的力度和持久度,也即成為這場戰斗中的決定性力量,資本始終在左右著專車行業整體格局的變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