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端轉場移動端,快速成長的網文市場。所謂網絡文學,就是以網絡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發展經歷了萌芽階段——付費閱讀興起——向移動端轉變——移動互聯網時代四個階段。萌芽階段:網絡文學于20 世紀90 年代末開始萌芽,1998 年,電子公告欄(BBS)上出現了蔡智恒所著的第一部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中文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在這一階段,互聯網在中國消費者中并不普及,大多數讀者仍然不能在PC 端接觸到網絡文學,流行的題材也十分局限,主要以業余作家為主,兼職創作文學作品,并為形成清晰的網絡文學商業化模式。付費閱讀興起:2002 年起點中文網首創付費在線閱讀模式,從此開啟了網絡文學付費模式。在這一階段,網絡文學與傳統出版物區別開來,在題材上開始流行玄幻及言情,作家也日益專業化,開始出現全職的網絡文學作家投入創作。同時,2005 年起國家開始頒布一系列政策法規,打擊網絡文學盜版。向移動端轉變:2010 年起,得益于移動閱讀的便利性及移動應用程序的增強特性,用戶粘性及網絡文學平臺參與度不斷提升。網絡文學的發展飛速,已經涵蓋200 多種題材,遠超出傳統出版物的范疇。各大平臺都可以注冊成為作家,門檻非常低,內容付費的模式越來越成熟,手機端APP 的用戶數在不斷增長。移動互聯網時代:2014 年之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智能設備在國內的普及基本完成,網絡文學開始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端的用戶數超越了PC端。同時,IP 概念興起,網絡文學的OP 價值被不斷地挖掘變現,成為網絡文學平臺的又一大收入來源。
規模擴張勢頭迅猛,閱讀習慣正在養成。市場規模持續擴大, 2016 年突破百億規模。根據中國音響與數字出版協會數據,數字閱讀行業自2011 年后進入高速發展期,2015 年后邁入成熟發展期,其發布的《2016 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顯示,2016 年我國數字閱讀行業市場規模達120 億元,同比增長25.0%,得益于2016 年堅持不懈地打擊盜版、凈化網絡文學平臺。
監管力度規范行業生態,網文平臺戴著枷鎖跳舞。網絡文學行業行政主管部門主要有工業與信息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文化部、國家版權局等,行業自律監管機構包括中國版權協會、中國出版協會、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等。監管政策始終督促平臺規范化,內容高端化,監管力度不曾減弱。平臺規范化:盜版平臺嚴重損害了作者和網絡平臺的權益,也是監管機構打擊的重點對象。2004 年,伴隨著起點中文網、紅袖添香、晉江文學城等網文站點的發展,網絡文學市場日漸成熟,然而易復制的特性使得盜版猖獗,且呈現出集團化、專業化、程序化、流水化的特點,集中體現為 “盜貼”(截圖盜版)和“盜打”(打字盜版)。此后,國家打擊網絡文學盜版的力度逐年增強,2011 年,“小說520”等大型盜版網站被打擊,從此大型盜版網站沒落;2016 年,國家版權局等四部委組織發起的“劍網2016”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絡文學盜版行為;2017 年2 月國家版權局發布《版權工作“十三五”規劃》,加大版權執法監管力度,進一步規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