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影院廣告行業專題(28頁)

影院映前廣告市場迅猛增長 ,2016年中國 映前廣告收入接近 映前廣告收入接近 30 億。國內票房增長放緩之后,廣告等非票房業務成為影院新的收入增長點。中國電影產業的收入結構長期依賴票房收入,隨著2016年票房增長放緩,電影行業急需尋求新的收入增長點。近年來隨著電影市場規模擴張,廣告主對電影媒體認知提升,同時隨著產業鏈相關各方推動,影院廣告收入正在成為電影產業除票房、賣品(爆米花、飲料)外,最為可觀、可預期的收入部分。影院廣告指在電影院內出現的廣告,按照媒介載體可以劃分為映前廣告(廣義的映前廣告是在電影正片開始前,出現在銀幕上的視頻廣告,包括按影院覆蓋的狹義映前廣告、在特定影片前的貼片廣告)、陣地廣告(展架、立牌、燈箱、海報、墻體噴繪等)。影院映前廣告的廣告傳播效果獲得廣告主認可,已經成為中國影院廣告的主流,因此映前廣告是本文討論的重點。2016年中國影院映前廣告收入規模接近30億,同比增長33%。2016年在傳統廣告全線下滑的環境中,影院廣告一枝獨秀,以44.8%的廣告刊例花費增速領跑中國廣告市場。2017年1~4月影院視頻廣告維持高景氣度,刊例花費增幅分別達14%、9%、43%、44%。

受益電影媒體廣告價值、市場高速發展,映前廣告市場迅猛增長。首先由于電影媒體的廣告價值較大。映前廣告具有三大優勢:1、影音效果沖擊力強:屏幕大且相對唯一、廣告畫面更真實更清晰、高立體保真音響、震撼性視聽,保證廣告最佳發布效果。2、封閉環境,干擾少,到達率高:影院環境封閉使電影廣告干擾性少,觀眾專注程度高、不像看電視時隨意走動或轉換頻道,使廣告有效地保證較高的到達率。3、觀影人群優質,消費能力強:觀影人群規模大、購買力普遍較高、追求生活品質。觀影人群主要為年輕人,25-35歲占了觀影人群的63.4%,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46.7%。這個人群對廣告主來說很有價值。中國電影市場高速發展推動映前廣告興起。1、國內電影票房10年增長超10倍,2016年票房達到457億,電影引發社會話題效應能力強,讓廣告主意識到電影媒體的巨大商業價值。2、2016年國內觀影人次達到13.7億人次,同比增長9%。電影受眾增多使得廣告人群擴張,提升映前廣告價值,使得電影媒體足以承載廣告主大體量的預算投入。3、國內銀幕數量的快速增長提升映前廣告覆蓋地區和覆蓋人群,為映前廣告增長打下基礎。2016年國內影院和銀幕數量分別達到7730家和4.12萬塊,同比增長分別為19%和30%。

中國影院映前廣告發展程度趨近美國市場水平。中國影院廣告可以分為2個發展階段:電影廣告的早期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5年),電影廣告的媒體化階段(2006年~至今)。(1)電影廣告的早期發展(20世紀90年代中期-2005年)貼片廣告模式隨著進口大片進入中國。1994年中國決定每年從國外進口10部分賬影片。1994年11月中國引進了第一部大片《亡命天涯》,同時上映的還有一批貼片廣告,其中肯德基廣告成為在中國大陸上映的第一條電影貼片廣告,操作這一案例的是張慶永,1998年張慶永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專業的電影廣告公司——北京央視三維廣告有限公司,專攻電影貼片廣告、植入廣告、授權服務等。這一時期的電影市場觀影人群集中在頭部內容,因此電影廣告主要以結合頭部影片的貼片廣告的形式投放。這一時期電影上映數量偏少,全國電影票房集中于進口大片、國產賀歲片等電影,廣告只有貼在大片達能觸達觀眾。大片的放映范圍廣,放映周期長,票房集中,導致大片通吃,促進與大片結合的貼片廣告發展。(2)電影廣告的媒體化時代(2006年-至今)基于影院排播的映前廣告快速興起:2002年廣電總局開始在全國推行院線制改革,從電影發行渠道、放映終端開始迎來市場化改革,現代化多廳影院崛起,多元化電影內容崛起,票房和觀影人次被極大地分流,導致單一影片的貼片廣告難以覆蓋廣大觀影人群,因此基于影院銀幕排播的映前廣告快速興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