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市場規模預測。預計2017 年將有3.25 億無線充電產品,其中智能手機約有3 億,其中發射端約有0.75 億規模。無線充電的接收和發射端的數量快速增長,預計無線充電接收端在2020 和2025 年將達10 億、20 億規模,發射端在2021 年也將達約5 億規模。家用電器設備目前每年約有6-8 千萬部的市場規模,潛在市場將超過5 億。汽車行業也是無線充電行業強有力的支持者,2013-2016 年采用了內部無線充電技術的車型分別為4、14、25 和58 種,而截止目前已經達到66 種。
Qi 技術標準的核心優勢在兼容性、接入速度、高效率、安全性等方面。Qi 標準的兼容性是一大優勢:手機和汽車能用同樣的充電設備。新產品的準入速度快,充電速度極快,系統穩定,不會發熱,能量利用高效,ICC 認可等都成為促使目前的無線充電產品基本都采用Qi 標準的重要原因。對比以往新技術的滲透曲線,Qi 有望模擬藍牙的發展曲線實現快速滲透,預計2020 年達10億數量。蘋果加入WPC 可以說是對Qi 標準的一個重要里程碑。WPC和AirFuelAlliance 對比。WPC 的優勢在會員多,產品多,生態系統好,但只支持點對點充電,用戶體驗差。AirFuel Alliance 優勢在于技術新,支持遠距離充電,但市場占有率低。
無線充電系統的設計關鍵要考慮效率、自由度、可靠性三大因素。效率方面主要考慮充電速度、器件的溫升控制。自由度涉及到線圈尺寸和厚度、充電自由度、發射和接受的兼容性。可靠性涉及EMI、異物檢測。
線圈、磁性材料、芯片是組成無線充電系統的三大要素,對于無線充電的性能和成本起主導作用,此外模組制造工藝也會對性能產生較大影響。接收端芯片已經有三代架構,包括單模Qi 為主、雙模和第三代自由充電技術。充電線圈:WPC 密繞線圈、FPC 線圈和MEPQF 扁平線圈三種,三種都在發展,成本低、厚度薄是主要趨勢。磁性材料:鐵氧體、非晶、納米晶。厚度非常重要,磁損耗是重要指標。根據終端不同需求和成本要求,三種都有市場。模組制造工藝對性能影響也很大,不同工藝對無線充電模組性能影響很大,需要產業鏈廠商配合把無線充電體驗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