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是“產”、“城”、“人”、“文”融合的發展創新平臺。特色小鎮是一類相對獨立于市區,區別于行政區劃單元和產業園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特色小鎮最早出現在2014 年的浙江,經過兩年發展后迅速風靡全國。從全國范圍來看,特色小鎮經歷了四個階段:探索階段、醞釀階段、成型階段和推廣階段。
立足城鎮化環境,特色小鎮迎合產業升級需求。在發展基礎方面:政策紅利推動,鄉鎮基建完善。(1)中央自2016 年起將特色小鎮創建列為農村重點工作,同時地方政策陸續出臺。(2)全國城鎮化率2016年達57.35%。2001 年以來,中國城鎮固定資產投入同比增速保持在GDP 增速之上,小鎮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在市場需求方面:產業的轉移和培育潛力巨大,特色旅游需求擴大。(1)大城市病凸顯,鄉鎮設施改善,在人才和資源逐漸均衡的背景下,部分產業有望持續向小鎮轉移。(2)2016 年國內旅游已近45 億人次,人均花費超870 元,游客對特色主題的旅游需求水漲船高。
多方參與,特色小鎮以點帶面開拓龐大市場。從全國來看,特色小鎮的建設將產生12~15 萬億以上的投資額。建成后的特色小鎮如果能夠形成利潤生產中心,帶動片區的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商業模式方面,旅游小鎮是一種“板塊旅游”體系,充分帶動地區旅游產業的協調發展;產業小鎮在產業培育的基礎上,具有多元的功能、完善的服務以及社區認同,避免了傳統產業園的單一、粗放式發展。統籌規劃方面,遵循“政府主導、企業市場化運作”,政府推動成為主要動力。開發運營方面,PPP 模式為小鎮融資提供了更大的支持,產業型企業憑借優秀的資源整合能力、園區運營經驗等優勢,在特色小鎮的開發運營方面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