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汽車與輔助、半自動駕駛汽車有密切聯系,也有重要差別。
一、發展目的和表現形式不同。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的本質是汽車駕駛系統的模塊疊加和功能發展,其目的是給駕駛者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駕駛環境;而無人駕駛汽車的本質是一種全新的能夠自主導航的移動運輸類機器人,以人工智能取代了駕駛者,其外形設計、應用場合并不拘泥于現有的模式。二、核心技術有重要差別。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是自動控制技術,而無人駕駛汽車的核心技術是即時空間建模和人工智能技術。因此,在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領域,汽車廠商具有主導地位,并與零配件企業形成密切合作;而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發主體是互聯網科技公司如谷歌、百度以及科研院校。三、受益對象和成本承受能力不同。近期,媒體報道谷歌無人駕駛部門正在謀劃提供約租車服務,與Uber進行競爭。當無人駕駛汽車向社會提供服務時,其成本承受能力將大大增強,相比之下,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主要依靠成本下降去推進應用拓展。
無人駕駛汽車將走過四個發展階段,并率先在公共服務領域投入使用。
無人駕駛汽車將經歷研發、試驗、政策調整、需求爆發四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硬件系統組合日趨完善,而人工智能算法的調試和配套政策成為影響無人車投入使用的主要因素。而在場景規劃相對固定的服務領域,如物流運輸、公共交通等,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可靠性更高、經濟效益顯著,可望率先投入使用。考慮到無人駕駛汽車具有社會服務功能,不排除未來在應用推廣方面對輔助駕駛、半自動駕駛形成實現彎道超車。
無人駕駛汽車的感知輸入系統中,激光雷達處于核心位置。
激光雷達在無人駕駛汽車中起著類似于“眼睛”的功能,能夠根據掃描到的點云數據快速繪制3D全景圖型。目前,百度、谷歌無人汽車均采用Velodyne公司的激光雷達,成本在2~8萬美元(配置選擇),價值與汽車本體相當。隨著研發推進和量產,激光雷達的成本還具有較大的下降空間,而應用場景的開發也將提升用戶的成本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