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國體育產業專題研究報告(49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4年針對20-69歲人群的調研發現,有過半的人進行健身運動,比2013年提高1.5個百分點。在中國體育市場,用戶的需求類型多樣,包括基本的設備需求、健身的功能需求、競技賽事觀賞的娛樂需求。而隨著互聯網化進程加速,體育產品智能化,出現智能服飾、智能器械、智能場館以及可穿戴設備等新的需求,而在線票務、網絡賽事直播、體育社交、運動記錄等體育在線服務市場也逐漸打開。

體育產業是跨行業的融合,整個產業的參與者眾多,各細分行業的成熟度不盡相同。產業鏈核心環節包括賽事運營、場館運營和體育營銷,而政府對此三個環節都掌握絕對的控制權,可見,政府是中國體育產業的主導者。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截至2013 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169.46 萬個,場地面積19.92 億平方米。對比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截至2003 年12 月31 日),全國體育場地數量增加84.45 萬個,將近翻了一倍,場地面積增加6.62 億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增加0.43 平方米,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數增加5.87 個;場地類型方面,全國普查到82種主要體育場地類型,而在全國新建三大球場地中,足球類場地0.71萬個,場地面2136.99 萬平方米;籃球類場地47.69 萬個,場地面積28179.67 萬平方米;排球類場地3.07 萬個,場地面積960.62 平方米。籃球場地在數量和面積上均處上游,而足球場地則供不應求;這些數據表明近年來中國體育設施快速增長,體育場館數量和規模雙線擴增,而場館類型還需做多元化改進。

體育場館是體育賽事運營的重要載體,也是旅游、演藝、娛樂等產業的物質基礎。政府根據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特點,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鼓勵社會機構參與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活動,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允許體育場館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傳統的政府型、公益型體育場館運營模式也在逐漸轉向經營型、產業型的運營模式,引導國內體育場館與跨界資源對接,提高場館利用效率。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