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UBER研究-共享經濟,重構的不止是交通(31頁)

Uber全球估值達500億美金,亦有媒體報道Uber中國融資在即。自2010年在舊金山推出移動打車業務以來,Uber已覆蓋全球58個國家和地區310個城市,合作司機超過100萬名。由于挑戰傳統出租車公司和交通行業,Uber快速擴張同時亦遭遇政策風險,法國等國家禁用Uber,其他國家亦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限制。

本報告圍繞投資人最關注的幾個問題進行研究:

1)Uber全球高估值的原因

2)Uber共享用車模式+無人駕駛可能對汽車業造成的影響

3)共享經濟是否會成為互聯網經濟下一個商業模式等。

重構交通:重新切分上萬億美元全球交通市場。

2014年,Uber全球流水收入已達29億美元,凈收入4.1億美元。如按歷史趨勢外推,預計公司15、16年凈收入或達驚人的20億、50億美元。消費者交通出行支出分別占中、美人均支出的10%和18%;由此測算,全球交通市場可達萬億美元規模,且具有高頻+移動支付特性。500億美元估值,體現了投資人對于Uber打破傳統壟斷,重構交通市場的期望。結合全球互聯網公司估值水平,我們判斷,未來Uber全球估值有望達千億美金量級,但中國業務仍存不確定性。

Uber的優勢:

1)更短的等待時間

2)更便宜的出行價格

3)更便捷的支付方式。

Uber面對的問題:

1)挑戰現有法規

2)司機素質差異大(道路熟悉程度等)

3)難以避免的惡意刷單,影響客戶體驗等。

重構汽車業:共享經濟+無人駕駛,能否顛覆汽車產業格局?

Uber開始改變消費者用車行為,從重“擁有權”向重“使用權”過渡。在美國等成熟市場,Uber普及開始導致部分家庭暫緩或取消購買第二輛或第三輛汽車。寶馬、奔馳、大眾等汽車巨頭已經開始進入汽車共享領域,Uber亦與卡耐基梅隆大學共同研發無人駕駛車。數據顯示,每有一輛SAV(Shared Autonomous Vehicle),就有可能替代8輛傳統汽車的需求。未來,無人駕駛技術+UberPool商業模式或導致汽車需求下行。無人駕駛、ADAS相關技術公司受益,值得長期關注。

重構互聯網商業模式:共享經濟可能比想象中走的更遠。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可能成為繼流量分發、O2O之后又一重要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一部分消費者共享自己擁有的資源、經驗或勞動力,比并因此獲得收益。除Uber外,全球住房短租共享公司Airbnb估值已達超過250億美元,業務覆蓋190個國家和地區3.4萬個城市,成為全球估值第三大的非上市公司。此外,共享經濟可能改變的領域還包括:其他租賃、快遞、家政、醫療、教育、新聞等領域。全球范圍看,共享經濟處于爆發前夜,未來的收入規模和經濟占比均將持續快速增長。

共享經濟的好處顯而易見:

1)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節約社會成本、降低消費成本

2)提升勞動力利用效率,提供更靈活的兼職和就業機會。

共享經濟帶來便利的同時,亦面對諸多挑戰:

1)可能觸動原有大型服務集團的利益,亦對現有法律法規形成挑戰

2)共享平臺能否持續保持自身的公平、公正

3)共享平臺游戲規則存在漏洞的風險(如Uber刷單等)。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