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能是建設高比例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提高電網柔性和靈活性的關鍵技術。儲能是將不易儲存的電能轉化為機械能、化學能等形式儲存起來,供需要時使用的技術。儲能系統可動態吸收并儲存來自發電側或電網的電能,在需要時釋放,從而改變電能生產、輸送和使用同步完成的模式,使得實時平衡的“剛性”電力系統變得更加“柔性”。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存在間歇性和波動性等固有特性,靈活性不足,其大規模并網往往對電能質量、輸配電穩定性、電能利用效率等存在影響,儲能系統可以通過跟蹤計劃出力、調峰調頻、負荷側管理等方式,提高電能質量、輸配電穩定性,并減少棄風棄光,推動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發改委《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儲能能夠顯著提高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水平,支撐分布式電力及微網,是推動主體能源由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更替的關鍵技術。國內儲能裝機高速增長,表前大儲為裝機主力。全球新型儲能產業快速發展,2021 年全球累計裝機達 25.37GW,同比增長67.8%。我國是全球新型儲能裝機的主力市場之一,2021 年新型儲能新增投運項目規模占全球的 24%。2021 年,我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 5.73GW,同比增長 74.7%;新增裝機 2.45GW。從存量裝機場景來看,大儲項目(電源側和電網側)是國內裝機主力,2021 年占據了全國新型儲能裝機的 76%。
2022 年大儲裝機再創新高,獨立儲能和新能源配儲平分秋色。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初步統計,2022 年我國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 6.21GW/14.32GWh,則按照功率計算的增速為 153.5%,裝機增勢強勁。儲能與電力市場統計,在年內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容量中,新能源配儲和獨立儲能是裝機的兩大主要類型,容量占比分別為 45%和 44%;用戶側儲能占據 10%(含 3 個 10 小時鉛炭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