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景區行業報告-春將至,等風來(20頁)

休假制度的完善是我國旅游需求增長的核心。自 1949 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全面實行單休制度,旅游出行需求較少,旅游景區及星級飯店以接待外賓為主,導致游客來源主要為外國游客,對旅游景區開發相對較少。1978 年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騰飛,國內旅游需求逐漸顯現,但仍受到單休制度限制。到 1995 年,雙休制度開始實施,1999 年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引入黃金周概念,把“五一”假期和“十一”假期延長至三天,并通過與前后雙休日拼接補假形成七天長假,促進居民長途出游,真正意義上刺激國內旅游業發展。

當前假期制度下居民旅游出行多集中在長假期,影響出游體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旅游出行需求爆發,我國居民出游時間相對集中,以 2019 年為例,2019年春節、五一、國慶假期旅游人數分別為 4.15 億人次、1.95 億人次、7.82 億人次,旅游收入分別為 5139 億元、1176.7 億元、6497.1 億元,長假旅游人數及旅游收入分別占 2019 年全年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的 23.18%、22.38%。到 2021 年,全年法定節假日出游總人數約 13.3 億人次,占全年全國國內出游總人數的 41.4%。假期經濟是我國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旅游出行過于集中造成長假期間熱門景區接待能力不足,旅游花費大幅上漲的同時游客體驗大幅下降,而景區為應對游客集中出行需要加大投入,造成淡季景區供給過剩,資源浪費。優化假期制度,分散出游時間以減少集中出行成為旅游政策重點管控方向。原有制度下 10 天的法定節假日無法解決爆發式增長的旅游需求和集中出行帶來的旅游資源及交通資源供需失衡,2007 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再次修改節假日制度,把原有的五一黃金周取消,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個法定節假日的小長假,以緩解集中出行壓力。從長假旅游人數及旅游收入占比來看,節假日出行仍是我國旅游經濟的核心,節假日制度及帶薪年休假制度仍待完善。

國務院多次發文推進休假制度完善。近年來,國務院蹭多次發文促進旅游業發展,規范旅游市場,其中多次提到規范價格行為和鼓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2013 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指出,要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引導職工靈活安排全年休假時間,完善針對民辦非企業單位、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單位的職工的休假保障措施。2014 年《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嚴格控制價格上漲,鼓勵職工結合個人需要和工作實際分段靈活安排帶薪年休假。2015 年《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表示要優化休假安排,激發旅游消費需求。2016年《“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指出要形成一批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將落實職工帶薪休假制度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制定帶薪休假制度實施細則或實施計劃。2019 年《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峰休假。《“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以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及重大度假項目為基礎,培育世界級旅游度假區;完善節假日制度,推動各地區制定落實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鼓勵制定實施旅游景區門票減免、淡季免費開放、演出票打折等補助政策;促進線上線下旅游消費優勢互補、融合發展,推進“旅游+”和“+旅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