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中醫藥,是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醫藥在內的我國各民族醫藥的統稱,擁有獨特理論及技術方法的醫藥學體系。中醫藥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類健康做出了卓越貢獻,是中華文明絢爛文化不可分割的篇章。中醫藥文化歷經歷史浮沉,2010 年“中醫針灸”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古籍文獻《黃帝內經》《本草綱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認可和重視。2015 年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為中醫藥的傳承發展走向世界樹立了新的高峰。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資源,具有重要的經濟社會價值。中醫藥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作為中醫藥產業上游的道地藥材,能優化產業結構、助力農民增收脫貧、促進資源和環境保護。中醫藥的主要特色和優勢如下:在“治未病”中發揮主導作用、重大疾病治療中發揮協同作用、疾病康復中發揮核心作用,具有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治療的獨有優勢,因其“簡便驗廉”,中醫藥成為人們喜愛的治病和養生保健手段。
發展中醫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政策推動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出臺多項鼓勵政策。2016 年 2 月《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 年)》這一綱領性文件的出臺,標志著發展中醫藥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了我國中醫藥發展的方向和工作重點。2017年 7 月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實施,為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奠定了法律依據。2019 年 10 月后《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逐步構建起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制度體系,切實保障和促進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